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83岁客家话“讲古”佬(说书人)陈添居回忆往昔

曾经听书要排队 如今说给自己听

83岁客家话“讲古”佬(说书人)陈添居回忆往昔

 

醒木一拍,书场顿时安静了下来。一张案、一把抚尺、一叠泛黄的书,说书人或怒目圆睁、或插科打诨、或持“扇”横挑、或沉着温婉,近日,在东源县城滨江大道木京回迁点的一座自建房里,83岁的客家话“讲古”佬(说书人)陈添居在时隔近30年后再次站在了“讲古”台前,为众人演示起当年说书的情形。


已是耄耋之年的陈添居声情并茂地为众人“讲古”。

有陈添居说书的地方必定火爆

陈添居是东源县柳城镇人,20世纪60年代初,陈添居从部队退役回来后,就开始喜欢上了说书,因为条件限制,只能模仿着收音机里的语调自学起来。从记忆、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眼神,到如何与观众互动等等全靠自己摸索,因为他记性与悟性都不错,通常一本书看过两三遍即能把故事有声有色地复述出来。因此,他在当地一下子就“火”了,不但邻里乡亲在农闲时常叫他说段书来听,每逢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还被公社邀请去说书。

在过去没有电视、广播、报纸、电脑、手机的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因此陈老的“讲古”成为了当地乡村人们最主要的文化节目。每当陈添居开始“讲古”,当地乡亲们就会带着竹椅、板凳络绎不绝赶来,把3亩大的晒谷场都坐满了,来不及带椅凳的人则蹲着或站着听“古”。一个个故事经过他的口才发挥,变得有滋有味,诙谐有趣。加上他喜欢融入一些“吊颈”“打靶”的客家方言,非常有代入感,常常是让人听了哄堂大笑,老人孩子齐乐。

采访当天,前来听陈添居说书的还有许多老书迷,据他们讲述,当年陈添居在柳城镇各村庄、建设工地等地都非常有名,可以说有他说书的地方必定火爆。“那年我大概八九岁吧,还记得妈妈给我5毛钱去买鸡蛋,我却拿这些钱去听陈老师讲‘古’,结果被好一顿臭骂。”“古迷”张月友笑着说,当时听陈老师说书的门票是5毛钱一张,这在当时能买十几个鸡蛋了,不过当地人依旧乐此不疲,几乎场场爆满,每场少的有一百多人,多的时候甚至上千人,他的故事成为了那个物质匮乏年代的“精神食粮”。因此,当地人也给陈添居封了一个“古王”的称号。

落后淘汰是正常的,没传承下去也并不遗憾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陈添居的说书生涯才画上句号。因为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丰富,陈添居所讲的《卖油郎》《薛光反堂》等“古仔”已经不再吸引年轻人了,只有一些上年纪的人偶来捧场。为了养家糊口,陈添居不得不依靠贩牛、卖猪肉、烧砖窑、当石匠来养家糊口。

后来,陈添居也收了两个徒弟,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无奈说书太需要天赋,记忆不好、悟性差点都不行,因此他的两个徒弟出于经济收入、个人能力等原因的考虑,也相继离开。提到说书手艺失传会不会遗憾,陈添居倒非常坦然,他说:“时代总是进步的,落后的东西淘汰也正常,所以没传承下去也没什么遗憾。”说的人是豁达,听的人心里却顿感心酸。我们认为,若陈老的“讲古”技艺能赋予新的涵义,讲一些适应时代的具有新内涵的文化产品,并传承下来,这对振兴乡村文化或许有更好的助力作用。

本报记者 刘世铭






上一篇:女子在街头被抢2000多元 民警循迹追踪巧擒抢夺惯犯
下一篇:暖心,开往广东的这趟免费专列,到家门口接你返工啦!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