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担当在疫线——来自河南代表的抗疫故事

新华社记者杰文津、孙清清  

今年春天,全国人大代表、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工委书记黄久生一刻也没得闲:为了给家乡提供紧缺的防疫物资,他由“施工队长”应急成为防护服生产厂的“厂长”。  

疫情发生后,他第一时间四处求购医疗物资,加紧支援家乡和武汉。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愈发严峻,采购越来越难。  

正在焦急时,黄久生冒出一个想法:“既然买不到,我们自己制造。”  

黄久生立刻和熟识的服装厂负责人联系,并承诺:“原料我出钱买,产品我包销,设备、电费、工人工资等费用我全部预付。”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黄久生投入200万元,用10天时间改建成了一条防护服生产线。他一边往返采购、运输原材料,一边把控成品质量,吃住在车间。  

2月18日,第一批一次性医用隔离衣下线了。工人们相互传看着成品,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从2月20日进入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到最后一位患者治愈出院,此间发生的一幕幕感人故事令我难忘。”5月11日,回想起自己的抗疫经历,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肿瘤医院ICU护士长黄玉梅深有感触。  

长时间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佩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对医护人员的身体和意志都是巨大考验。两只手被双层的乳胶手套捂得发白,脸颊因为口罩系带勒出了深深印迹……在ICU这块前沿阵地,黄玉梅任务艰巨。但她深知,作为一名党员、护士长,自己就是病人的主心骨,自己倒了,病人怎么办!每当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中长时间工作,头痛、心悸、胸闷接连袭来时,这个念头,就像暗夜里的一束光,支撑着自己打败疲乏、重获坚强。  

为了给病人更好的照顾,她走路用跑、吃饭靠扒拉,而递到病人手里的水是温热的、饭菜是精心备好的。  

2月12日9时,两辆载有2.3万只FFP2、FFP3标准(相当于N95级别)一线欧盟医用口罩、6190套一线欧盟医用防护服的卡车,缓缓停靠在郑州机场国际西货站。这批防疫物资是康利达集团联合郑州旭日进出口有限公司从欧洲紧急采购回来的,历经10余个小时飞行,空陆联运跨越1万多公里终于抵达郑州。  

为了采购这批防疫物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康利达集团董事长薛景霞和她的团队轮班倒、“无时差”地工作了200多个小时。  

1月31日,当得知郑州要建“小汤山”模式医院时,薛景霞就想从境外购买一批防疫物资援助医院。她组建了境内和境外两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团队成员在德国、法国、芬兰、比利时等地紧张采购,最终想方设法将宝贵的物资及时运回郑州。  

“特殊时期,没有谁是局外人。”这是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通客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玉祥最近常说的话。  

疫情发生后,在他的带领下,企业实行全员全域疫情防控,同时力保生产经营稳定。  

“特殊时期,宇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汤玉祥说,在接到相关部门要求加急生产负压救护车的任务后,从正月初二起,专用车部门200多位员工放弃休假、加班加点保生产。  

1月28日,宇通公司向武汉捐赠10辆负压救护车,用于支援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上下克服物料短缺、物流不畅等重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了负压救护车的生产任务。尽管过程艰苦,这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汤玉祥坚定地说。

来源:新华网






上一篇:筑起疫情防控的“法治屏障”——代表委员热议湖北抗疫中的“司法担当”
下一篇:用我们的辛苦,换群众的安心——广东团代表回顾抗疫历程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