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学生连续13年零违法 东源县以阵地建设撬动青少年普法工作
送法进校园、模拟法庭教育基地、社工介入涉罪青少年……在“七五”普法规划实施过程中,东源县司法局以提高全民法治素养为总目标,把加强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以各类型普法阵地为依托,致力构建全方位无死角青少年法治和安全教育网络,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恶性化的趋势。多年来,东源县青少年学生学法主动性明显提高、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守法自觉性明显提升,创下在校青少年学生连续13年“违法犯罪率为零”和“吸毒为零”的纪录,为社会发展托起明天的太阳。
“校园套餐”普法广撒法治种子
每个学期必开的模拟法庭活动,是东源县广大学子眼中的热门项目。东源县司法局给模拟法庭配备了相关的道具,又与学校合作组建了模拟法庭活动社团。“见证真实的法庭庭审,我感受到了庄严的法律,知道了法庭审判的程序,更让我萌生了当一名法律工作者的想法,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打击犯罪分子。”东江中学学生朱冬婷对去年底在青少年模拟法庭进行的公开庭审印象深刻。那是一起涉毒案件,犯罪嫌疑人因结识社会不良青年,走上吸毒贩毒歧途。庭审现场,审判长通过规范、严谨的庭审程序和通俗易懂的法言法语,组织控辩双方进行了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现场旁听案件让现场师生直观地了解了案件的审理程序和感受到了法庭的威严,同时加深了毒品对家庭、人生带来毁灭性伤害的认识。
走在量身定做的“法律套餐”——“百米法治文化长廊”上,师生在校园内就能受到法治文化的熏陶;百余个班级每班都有一份东源县普法办赠送的《法治日报》,让青少年了解到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接受案例的警示。
作为东源县首个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的青少年普法探索要追溯到2012年12月15日。此后,东江中学逐步推动《法治日报》进班级、宪法晨读等,丰富法治教育基地的普法手段,营造浓郁的法治氛围,为青少年学生主动学法、自觉守法、积极用法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不断提高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
目前,东源县已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20个,全县中小学均设有心理辅导室,全县初级中学都建立了校园“百米法治文化长廊”。
社工介入涉罪青少年无一例再犯罪
青少年难免误入歧途,东源县司法局穷尽一切手段让他们迷途知返。2018年至今,东源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一片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在矫青少年社矫对象开展心理辅导、心理测评、心理评估等,进行个性化矫治,并辅助必要的法治教育,确保其不再重新违法犯罪。
“青少年因心理障碍导致违法犯罪的,社区矫正重在矫心,清除心理障碍,重塑健康人格。”社工小李说,他们对心理有障碍的青少年进行回访,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懂法崇法。
去年,黄田镇的社矫对象黄某因犯电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一年半执行。自小叛逆的黄某历来与管教严格的父母沟通有障碍。其父母考虑孩子会“惹事”,不让外出县城打工,黄某则认为父母禁锢他。有一晚,他发信息给社工说:“我不想活了,很辛苦。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我要自杀。”社工接到信息后,先通过信息要求通话,缓解他的沮丧。第二天,社工又上门看望并对其做思想工作,同时与其父母做好沟通,同意让其外出打工。
社矫对象许某,一直对父母心怀怨恨,认为父母偏心,不关心自己一心只偏爱弟妹,才导致自己步入歧途,与父母说话不超过三句话就要吵架。许某动不动就嚷嚷要自杀,经常发一些割脉的视频给社矫工作人员,并称晚上睡觉时,感觉有猫或者小动物掐自己脖子、摸自己的脸。社工建议对她进行精神鉴定,在医生确认其精神正常后,社矫人员明白了,许某的怪异行为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等人的关注。随后,社矫人员与社工对她格外关注,一方面给她讲法释法,一方面跟进梳理她的心理问题。多管齐下后,近几个月以来,许某再没有闹过自杀,情绪稳定,正常生活。
据悉,2010年9月至今,东源县社矫对象累计接收1486人,其中青少年23人,无一例重新再犯罪。
本报记者 郑婷影 通讯员 冯敏 陈舒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