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逐雨守护你的每一天——记河源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曾钦文
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却天天测风云,每日在千变万化的天气中严谨地探究气象规律,只为提前锁定向我们袭来的狂风暴雨、霜雪雾霾……他们就是气象人。曾钦文是河源市气象局的一名生态气象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生态与农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已有9年,是市气象局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他长期坚守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一线,先后被评为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广东省气象科技杰出青年、“河源好人”、河源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曾钦文和同事在查看风云变幻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我现在对天气的变化十分敏感,夜晚休息,我都可以敏锐地捕捉到每一次打雷和降雨,这可能就是‘气象人’的职业病。”曾钦文说,自己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性,努力做好每一次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曾钦文深耕气象服务,是气象防灾减灾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今年年初,曾钦文对我市旱涝急转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分析,结合气候分析,以及河源市历年气象灾害、气象统计数据、容易发生降水的年份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今年有旱涝急转的风险,为河源气象服务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为今年旱涝急转风险做好预判。
“2019年6月12日晚上8时,我发现龙川县贝岭镇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异常和通讯中断,雨下得很大,结合当地地形状况,判定可能出现较大灾情,我立即向领导汇报。”曾钦文回忆道。2019年,龙川县遭遇历史罕见的“6·10”“6·12”连续性强降水过程,汛期雨量达1838.7毫米,曾钦文连续5个昼夜全程参与值班,只在降水间歇期在桌子上趴着休息一下,时刻保持警觉性。在后续抢险救灾复产过程中,主动参与到帮扶挂钩村开展救灾复产、访贫慰问等活动,用实际行动为龙川县的灾害防御工作贡献气象人的一份力量。
为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和防范应对能力,曾钦文不断学习前沿文章,阅读了上千篇前沿论文,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会,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分享经验。曾钦文先后主持或参与15项科研课题(其中主持厅级课题有5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5次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
推动精细化服务深入每亩土地
如何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如何给城市能源物资供给充足吃下一颗“定心丸”,是曾钦文工作的要点,也是难点。对此,曾钦文积极深入基层乡镇详细了解当地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气象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精细化服务。
“今年春节前后,多地水果遭遇冻害,上千亩水果冻坏无法售出,我当时在想,如果可以让农户提前做好防冻或早处理,必然会减少农户损失。”曾钦文说道。对此,曾钦文下基层把农户的信息收集起来,通过短信的方式,点对点告知农户天气信息,目前,已收集有278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同时,为了解农户的生产需要,曾钦文积极主动深入龙川县和东源县多个乡镇,了解当地环境和农户需求,做好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目前,曾钦文为当地油茶、猕猴桃、鹰嘴蜜桃、蓝莓、水稻等特色产业量身定制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
曾钦文着力服务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他拓展作物种植气候适应性评价技术方法,推进省级农产品气候标志评定技术体系创建;主持2项河源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厅级)研究成果,为河源地区的茶叶和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着力做好灯塔盆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主持编制2022年省级涉农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并成功获得资金支持,市气象局、东源县气象局实现省级涉农资金项目零的突破;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农业气象保险指数工作,助力农业“气象+保险”工作在广东落地。
曾钦文与天“对话”,在风云变幻中寻找规律;与时竞速,在追风逐雨里护佑安澜;在风雨来临时,他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让精细化服务深入每亩土地。
本报记者 高雅 刘奇峰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