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丹心为革命碧血铸忠魂——记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残匪暴动而壮烈牺牲的烈士吴仰标

在连平县上坪镇105国道旁的山丘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镌刻着39位于1950年抗击国民党反动派残匪暴动而壮烈牺牲的英雄的名字,排列榜首的是指导员吴仰标烈士。

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加上年事已高,吴仰标烈士的胞弟、河源市东江纵队老战士联谊会会长吴观齐未到纪念碑看望哥哥,但吴仰标一生短暂而辉煌的故事,一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多方位宣传进步思想

1921年5月生于东 源县漳溪畲族乡瞻美阁的吴仰标自幼聪敏好学,勤于诵读诗书,能吟诗作对,小学时参加全县题为《我们在小学是怎样读书的》作文比赛时,就以生动的文笔抒发了他“读书为救国”的志向,最终荣夺榜首。

关于吴仰标关心国家的进步思想,现年91岁的吴观齐最有发言权。据他回忆,哥哥吴仰标在和平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韶关仲凯农校半工半读,当时抗日浪潮席卷全国,他关心祖国安危,读了不少有关宣传马列主义、抗日救亡的进步书籍,在心灵深处开始播下了革命种子。

吴仰标还将进步思想影响自己的家人与周围的人,吴观齐就是受其影响,成为当年上坪政治工作队队员。据吴观齐回忆, 1943年秋,仲凯农校毕业后,吴仰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大学,无奈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为国难当头,“读书救国,路走不通”,遂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吴仰标回到家乡,和以教师身份在小学教书的地下党人刘光、黄河等人,共商如何参加革命,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大事,为表决心,他书写了“一线曙光”的条幅挂在小学的墙上, 以鼓励自己。

第二年冬,吴仰标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教师身份参与革命工作,积极组织进步青年教师利用课堂、黑板报、舞台等阵地宣传抗日救亡,宣传革命真理。他亲自创作并参加演出小歌剧《长工恨》,把斗争锋芒对准反动地主,并书写了不少散文、诗歌,借以抒发革命情怀,表达了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地主剥削,追求光明,争取民主、自由的思想。

弃笔从戎壮烈牺牲

哥哥吴仰标牺牲时,吴观齐才19岁, 也在参加革命工作。当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反动地主不满国共合作时期的“二五减租”,乘机反攻倒算,更加残酷地剥削农民, 吴仰标看在眼里恨在心上。1946年冬,地下党派来黄日、黄锐、田青、陈坤等同志筹建漳溪革命武装队伍,次年成立了“东塅队”(后易名为“飞鹏队”,后又改编为“长江队”),吴仰标被委任为指导员。

因组织需要,不久吴仰标离开了部队,于1949年春参加了东江公学,学习了一个学期。结业后, 被组织派往连平县搞清匪建政,任上坪乡政治指导员。上坪是粤通往江西关隘,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人群复杂,是土匪的盘踞点。以林若同志为首的连东武装工作队在上坪与国民党反动派已周旋战斗了半年多,解放了这片土地,打开了政治局面,为建立人民政权扫清了道路。但被称为“豺、狼、虎 豹……”等12大野兽的封建把头地主反动势力还存在,国民党残渣余孽还相当猖獗。“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吴仰标到任后,遵照党的指示,在连平县委派出的政治工作队及武装部队的支持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力量,为建设和巩固人民政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他开展清匪反霸运动,收缴反动地主、恶霸长短枪200多支,弹药一大批;他严禁种罂粟吸鸦片,收缴吸毒器具一大批;他征集粮食数百担,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切举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誉,却激怒了阶级敌人,以谢舒如、谢崇安为匪首纠结江西全南匪首袁雅发、龙南匪首赖培连等人,打着“粤赣反共救国军”的旗号,组织土匪800多人,于1950年3月4日夜进行反革命暴动,包围袭击乡政府、县警卫武装队伍。

风云突变!吴仰标却临危不惧,他挥动驳壳枪指挥若定,勇敢地冲出乡政府,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有意吸引敌人火力点,与敌人展开了正面搏斗,因敌众我寡,在打完最后三发子弹时,被敌人数颗子弹击中,倒在血泊里,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游击时期共建军,心怀悲痛吊忠魂。为民解放甘流血,埋骨何妨在他村。地下有知当忆我,人间无复再逄君。英名浩气留青史,死得光荣大众尊。”吴仰标牺牲后,他的战友悲痛赋诗。如今,在他的故乡东源县漳溪乡群星村,吴仰标烈士事迹陈列馆已修建完成,他的故事在东源大地传唱。

吴仰标烈士事迹陈列馆及周边设施占地1600平方米,该项目一期建设是扶贫单位深圳市文联支持并发动宗族人员捐资修葺的。2020年1月,吴观齐动员族人捐资十几万元修葺外墙、瓦面;6月,群星村帮扶单位出资10万元,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对群星村吴仰标烈士故居进行统一规划,完成陈列馆一期建设。2021年,吴仰标烈士事迹陈列馆完成物品陈列、增加解说词、增设导引牌等工作,正对外开放,同时启动并完成第二期修缮工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探寻红色革命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郑婷影






上一篇:我市发布《“五大产业”税费优惠政策指引》 658个税费优惠事项赋能“五大产业”
下一篇:清明鲜花“唱主角” 文明祭祀入人心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