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防范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青少年防范欺诈案例

案例1:警惕成为洗钱犯罪“帮凶”

案情介绍:大学生小王受师兄委托,在“校园兼职”群里发布招聘广告“游戏代充兼职,工作轻松,日薪现结”,同时要求应聘的学生提供银行卡“四件套”(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卡、U盾)、收款码等信息。不少同学前来应聘,小王把应聘者信息打包传给了师兄。谁知警察找上门来,原来小王的师兄涉嫌利用多人身份信息虚开账户进行洗钱。

手法揭秘:出借银行账户是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的行为。警惕不法分子以“兼职”“招聘”为由,骗取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从事“跑分”“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案例2:警惕网络招聘“保证金”套路

案情介绍:受疫情影响,在外地上学的大四学生小卢迟迟未能返校,找工作的事也还没有着落。他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并表明“可在家网上办公,轻轻松松赚佣金”,于是决定先干干再说。小卢与对方联系后,对方谎称职位竞争激烈,若有诚意需先上传身份资料并缴纳1000元保证金。小卢没多想就赶紧支付了保证金,满心期待地等通知,却被对方拉黑。

手法揭秘:参加网络招聘应首先核实对方真实情况。对于声称求职者需先缴纳“保证金”“考试费”等费用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仔细鉴别,警惕落入骗子的圈套。

案例3:警惕落入“校园贷”连环套

案情介绍:大学生小张曾注册“校园贷”账户,但长时间未使用就忘了注销。小张接到自称是网贷客服打来的电话,对方要求他注销“校园贷”账户,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小张正在找工作,也没多想就按对方引导进行了验证、绑卡等一系列操作。然而,一个月后小张收到了多家网贷平台寄来的账单。原来当时小张未加留意进行的操作,其实是新申请贷款流程。

手法揭秘:“校园贷”花样繁多,骗术层出不穷,应注意区分“校园贷”和正规金融服务产品的区别。凡是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案例4:警惕售卖网络游戏账号骗局

案情介绍:小朱经常网上售卖游戏账号赚点小钱,有骗子出6600元高价买他的账号,但要求在指定网站交易。小朱以为这次可以赚大钱,就在该网站开户并完成了交易。小朱想立即提现,但网站提示“账户未激活,需充值500元激活账户”。小朱只好充值500元,此时网站又提示“未经验证已冻结账户,如需解冻请充值1000元”。此刻小朱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受骗了。

手法揭秘:游戏账号属于虚拟资产,网购交易存在一定风险,警惕上当受骗。网上支付切勿使用非正规渠道,只有获得监管许可的银行、支付公司等机构才能从事资金转移服务,付款前需谨慎核实。

防范要点提示

1.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出租、出借、出售身份证件、支付账户、银行卡、收款二维码或付款二维码。

2.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汇款。

3.选择正规可靠的金融平台办理业务。

4.不轻信以“官方客服”名义通知你退款、注销账号、转账的消息,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平台核实情况真伪。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上一篇:粤港齐心抗疫,唱响两地的期盼:“我们是一家人,祝福我们安康”
下一篇:和平部署“三合一”场所 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