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 青少年防范欺诈案例
案例1:警惕成为洗钱犯罪“帮凶”
案情介绍:大学生小王受师兄委托,在“校园兼职”群里发布招聘广告“游戏代充兼职,工作轻松,日薪现结”,同时要求应聘的学生提供银行卡“四件套”(银行卡、身份证、手机卡、U盾)、收款码等信息。不少同学前来应聘,小王把应聘者信息打包传给了师兄。谁知警察找上门来,原来小王的师兄涉嫌利用多人身份信息虚开账户进行洗钱。
手法揭秘:出借银行账户是违反金融管理法规的行为。警惕不法分子以“兼职”“招聘”为由,骗取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从事“跑分”“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案例2:警惕网络招聘“保证金”套路
案情介绍:受疫情影响,在外地上学的大四学生小卢迟迟未能返校,找工作的事也还没有着落。他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并表明“可在家网上办公,轻轻松松赚佣金”,于是决定先干干再说。小卢与对方联系后,对方谎称职位竞争激烈,若有诚意需先上传身份资料并缴纳1000元保证金。小卢没多想就赶紧支付了保证金,满心期待地等通知,却被对方拉黑。
手法揭秘:参加网络招聘应首先核实对方真实情况。对于声称求职者需先缴纳“保证金”“考试费”等费用的情况,一定要谨慎对待,仔细鉴别,警惕落入骗子的圈套。
案例3:警惕落入“校园贷”连环套
案情介绍:大学生小张曾注册“校园贷”账户,但长时间未使用就忘了注销。小张接到自称是网贷客服打来的电话,对方要求他注销“校园贷”账户,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小张正在找工作,也没多想就按对方引导进行了验证、绑卡等一系列操作。然而,一个月后小张收到了多家网贷平台寄来的账单。原来当时小张未加留意进行的操作,其实是新申请贷款流程。
手法揭秘:“校园贷”花样繁多,骗术层出不穷,应注意区分“校园贷”和正规金融服务产品的区别。凡是未经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案例4:警惕售卖网络游戏账号骗局
案情介绍:小朱经常网上售卖游戏账号赚点小钱,有骗子出6600元高价买他的账号,但要求在指定网站交易。小朱以为这次可以赚大钱,就在该网站开户并完成了交易。小朱想立即提现,但网站提示“账户未激活,需充值500元激活账户”。小朱只好充值500元,此时网站又提示“未经验证已冻结账户,如需解冻请充值1000元”。此刻小朱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受骗了。
手法揭秘:游戏账号属于虚拟资产,网购交易存在一定风险,警惕上当受骗。网上支付切勿使用非正规渠道,只有获得监管许可的银行、支付公司等机构才能从事资金转移服务,付款前需谨慎核实。
防范要点提示
1.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出租、出借、出售身份证件、支付账户、银行卡、收款二维码或付款二维码。
2.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汇款。
3.选择正规可靠的金融平台办理业务。
4.不轻信以“官方客服”名义通知你退款、注销账号、转账的消息,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平台核实情况真伪。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