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精特新” 锻造“单打冠军” ——我市形成产业集群,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
春风得意马蹄疾,河源处处是春光。2月5日,记者踏访地处江东新区省级高新区的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无尘车间内,公司员工已“全副武装”进行生产,设备24小时运转,技术工人两班倒赶生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华路表示,目前,公司员工全员到位,订单饱和,正开足马力生产。像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一样,我市不少高新技术企业走在“拼经济”的最前线,成为全市冲刺“开门红”、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有力支撑。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为深入推进河源高质量发展,今年市科技局将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持续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群体规模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标杆企业建设,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力争今年全市高企存量达380家以上,2025年达500家以上,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双提升。
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生产
高新企业发展“生猛”
记者了解到,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创新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高企存量达到348家,在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72家,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区3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6家。我市创新载体建设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我市组建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分支机构3家,省实验室分中心1家,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2家,学科类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新组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2家,实验室建设体系不断健全。
高新企业贡献如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68.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52.09%;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产值27.3亿元,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以广东轩朗实业有限公司为例,2018年,广东轩朗整体搬迁落户河源江东新区以来,克服了多种不利影响,实现了营业额年年增长的好成绩。2018-2022年营业额分别为27415万元、28765万元、34585万元、42736万元、44382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6%。在2022年,该企业获得了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的称号,基本完成了河源市知识产权局下达的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的任务。广东轩朗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研究课题,还获得了河源市的科技进步奖称号。
企业发展信心足
“一是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二是尝到了江东新区良好的营商环境的甜头。可以这样说,江东新区优越的营商环境,为轩朗的发展提供了加速度。”华路说,投资持续“加码”,源自对江东新区的信心。这里环境优美,政府服务到位,不仅能“想你所想”,更能“想你未想”。对于江东新区这片热土,情感深厚,来了,就没想过往其他方向去。
记者在采访时,也感受到了不少企业家的信心,不少人同样有意加大投入。这也说明,信心不是广东轩朗的“独家”,而是一种“共识”。江东新区省级高新区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全力以赴加强全方位服务保障,出台系列政策,释放江东虹吸效应。针对产业类项目,加快研究出台关于激励新投资实施办法,促进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办法,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办法。研究出台加快集聚博士和博士后创新创业实施办法,支持“五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引育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重大项目企业申请人才安居房政策措施等。持续深化“五个一”工作机制和“承诺制、代办制”服务体系,建立“店小二”服务团队,建立“一企一档”服务档案,健全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做到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商会。
精准培育“小巨人”
东源县高新区(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也提出,锚定“双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园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龙头项目和关键节点项目,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打造特色产业,重点引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对引进园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政策,确保持续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作为全市工业主战场,河源国家高新区提出,要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和树标提质行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按照“保存量、挖增量、扩总量、提质量”的思路,大力实施高企、科小、专精特新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培育瞪羚、上市等种子企业、领军企业。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完善发现、培育、认定、扶持、监测体系,靠前服务新增工业企业、人才项目、孵化企业。探索科技金融试点,依托企业创新积分制等新型政策工具,对园区内企业进行梯度培育、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引导科技资源、财政政策、金融资源、产业投资等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精准集聚。加大科创项目招引、科小企业孵化工作力度,增强对创新主体的综合性支持和保障,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力争全年高企存量达126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65家以上。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得很好,很振奋人心。”华路说,广东轩朗今年将向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迈进。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MINILED新型显示器件领域、新能源汽车的车载显示屏领域,以及半导体晶圆生产领域,为国产化替代提供先进光学材料,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陈敏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