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专题专栏 > 身边事 > 阅读新闻

远亲不如近邻 近邻不如对门 “妈妈式外交”让邻里更和谐

晚上7时,从老家龙川回到了东源县君临苑小区的黄姨,放下行李后,将带来的青菜分成若干份,挨个给关系好的邻居送去,顺便聊了一些家常。在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的社区,一把青菜、一袋零食、家乡土特产……这些“妈妈式外交”,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黄姨(左二)和邻居在小区里打羽毛球

因为要帮忙带孙子,一年前,黄姨离开老家来到君临苑小区跟着儿子生活。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的她,并不习惯城市的作息,每家每户都是大门紧闭,谁也不认识谁,没地种菜,没人聊天。好在黄姨性格比较外向,平时一有空就带着孙子在小区广场玩,和其他业主也慢慢熟悉起来。

黄姨的儿子欧阳先生见识到“妈妈式外交”是在一个周末,他陪着妈妈和孩子一起下小区玩,周边的人都和黄姨打招呼。欧阳先生表示,自己在市区工作,下班回到家很少出门,整个小区能叫上名字的不超过10个人,与之截然相反的是,黄姨认识所在楼栋80%的业主,整个小区有几百人都是常见面孔。

黄姨表示,虽然有的邻居说不来名字,但老王、老李叫起来也很亲切;看见邻居遇到困难也会随手帮一把,抬一下东西,按一下电梯;微信群里相互聊天,一片欢声笑语……

同住该小区的刘姨,两年前从江西老家来到这里。因为喜欢散步、打羽毛球、玩抖音、手机K歌,她在小区也认识不少人。“7楼的周姨是江西老乡,喜欢打羽毛球和散步;18楼的包姨喜欢跳舞;16栋有个廖姨,喜欢唱歌和玩抖音……”刘姨对身边的伙伴如数家珍。记者发现,刘姨手机里有好几个微信群。“都是小区业主,除了约着一起玩,还会在群里交流厨艺、带娃经验等。”

市民陈先生表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快,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居住在一栋居民楼内,下班回家把门一关,过自己的小日子。见了面互不认识,也缺少交流,更别谈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近在咫尺、每天碰面的邻居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但这种淡漠的邻里关系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也不是和谐社会应有的样子。实际上,大多数人希望邻里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但却苦于找不到改变的办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这些“妈妈式外交”逐渐成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邻里之间的相处模式发生了变化,从漠不关心到逐渐亲近,从擦身而过到笑脸相迎,这不仅是一份守望相助,更是情感的连接。从熟悉的陌生人变成了真正的新邻里,逐渐融洽了邻里关系。

本报记者 肖青青 文/图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