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东源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投入近2700万元修缮红色遗址遗迹 擦亮红色品牌助力高质量发展

5月6日,东源县蓝口镇长江头村咸水塘村民张靖芳一大早就赶回老家,打扫祖屋新屋子。这间保存完好的土砖混合房,既是张靖芳的祖屋,也是“咸水塘谈判”的旧址。当日下午,装扮一新的“咸水塘谈判”旧址迎来了出席“咸水塘谈判”历史学术研讨会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不少村民或回乡乡贤闻讯也聚集在新屋子里,个个心情激动。

74年前,粤赣湘边纵队和国民党广东保安第十三团在咸水塘进行谈判。这次秘密谈判,被后世认为“其威力比炮弹的威力要大,其影响比一场实地战斗的影响要大得多”。74年后的今天,红色基因延续。如今,这一秘密谈判的旧址被完好修缮。

据了解,为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东源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始终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已累计投入各项资金近2700万元,积极修缮一大批红色遗址、遗迹,大力开展红色教育,发展红色旅游。截至今年2月,东源已挖掘并确认的革命遗址共达196处,遍布全县21个乡镇,其中51处被纳入省级红色革命遗址名录。


专家学者在“咸水塘谈判”旧址参观

红色资源助力振兴

在“咸水塘谈判”历史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如何挖掘好、宣传好和利用好“咸水塘谈判”这一红色历史资源等展开了探讨。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官丽珍说,“咸水塘谈判”在广东河源来说是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这一次谈判对于整个华南地区的解放进程,它也是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保十三团起义,对粤东一带的解放可谓有着“定鼎之功”。“‘咸水塘谈判’旧址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要好好利用。”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助理巡视员、广东党史杂志原主编刘子健表示。

从蓝口圩镇沿路驶进咸水塘村,一幢幢青砖白瓦楼院并排而列,远处规整划一的稻田如画盘铺展,如画墨般点缀其间。

“三次来‘咸水塘谈判’旧址,次次感受不一样。”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会员郑德良如是说,他的父亲郑群是当年“咸水塘谈判”的亲历者。作为革命后代,他一直关注着“咸水塘谈判”旧址的挖掘和保护。他来了三次,次次感受不一样。这一次来,看到旧址展馆面积扩大,咸水塘也变漂亮了,尤其是老区群众很热情,他们很感动。

广州市东江纵队研究会会员钟黎星说,1949年5月7日深夜,咸水塘新屋子里,八仙桌上油灯微影,灯火闪动。这说明当时条件很艰苦,更显意义重大。要进一步挖掘当地红色史料,充分利用好这一红色文化资源。

蓝口镇表示,接下来将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力度,全力以赴创建长江头红色村,助力蓝口乡村振兴,打造蓝口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印迹。东源县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作好红色革命遗址的挖掘、保护和弘扬“大文章”,推动红色资源创造的转化和创新发展,努力把东源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传承红色基因、唱响红色旋律的红色基地,全方位助力东源高质量发展。

乡贤“推红”有成效

在东源县,除蓝口镇外,黄村、船塘、康禾等镇也是革命遗址、旧址“大户”。以黄村镇为例,在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下,黄村商会设立“黄村商会推红工作部”,成立了“黄村推红工作组”,汇聚有钱、有闲、有情怀的黄村人,本着“推广红色文化,助力家乡发展”定位,广泛开展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宣传、利用等工作,由此进一步整合了各方力量进行党史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开创了“依靠人民群众,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新模式。

在“黄村推红工作组”积极推动下,近三年来,黄村镇新近增加数十处革命遗址旧址,还修缮“中共后东特委旧址”,出版《粤黄风云》《崇伊中学红史》等红色书籍,在深圳举行《粤黄风云》新书发行仪式并义捐一万余册,有力提升了当地红色文化知名度,吸引了一批乡贤回家投资兴业,推动了老区经济发展。

在2023年全省党史和文献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我市推红经验在全省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林益对“黄村推红工作组”义务开展推红工作的热情和奉献精神给予高度赞赏,认为这是党史研究的一项创新举措;黄村商会设立推红工作部,把推红工作融入商会活动中,又是一项创新举措。这两项走在前列的创新举措,完全值得好好总结与推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河源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黄振中说,“过去,这里是红色的。今天,这里依然是红色的。我们要将红色资源与乡村振兴、党史教育、经济建设相结合,把革命老区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

本报记者 张涛 文/图

 






上一篇:“咸水塘谈判”历史学术研讨会在我市举行 深挖红色资源 凝聚奋进力量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