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茶”“一禾坪”打造新“枫”景 紫金县人民法院创新出招,为群众化解矛盾纠纷
日落时分,走进紫金县村镇,几个村民在禾坪上“坐聊”,一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呈现在眼前。
乡风的变化,离不开治理方式的创新。近年来,紫金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客家擂茶调解法”“饶让调解法”等调解方式,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院以“禾坪说事”方式处理矛盾纠纷。
在“一碗擂茶”中了化心结
“13年前借的钱还没还清,一点信用都没有,现在连朋友都没得做!”陈某愤愤不平地说。
“跟你讲了多少次了,我暂时没钱,有钱我会还……”谭某虽然不占理,但颇有“输人不输阵”的架势,不甘示弱地回应。
原来,陈某和谭某是多年的老朋友,谭某因做生意周转困难,于2010年向陈某借现金100000元,期间谭某陆续还款32000元,仍欠68000元未还。陈某多次追偿无果,遂诉至人民法院。
龙窝法庭“擂茶调解室”里,面对当事人的针锋相对,庭长黄远青却气定神闲,熟练地将几案上的花生、芝麻、生姜等食材放进擂钵,笑着说:“大家消消气,你吵一句他吵一句,这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先擂好茶,食杯茶再来讲事。”
两位当事人在黄远青的“撮合”下,合作做起了擂茶。开始二人心中有气,表情、动作僵硬。慢慢地,茶香弥漫,氛围逐渐有所缓和,二人熟练地做好了擂茶。同时,黄远青引导当事人在品茶过程中谈心交流,打开心结。
当事人逐渐心平气和,经过黄远青的释法说理,双方推心置腹、互相体谅,谭某承诺一定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陈某则体谅谭某经济困难,放弃追偿利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谭某于约定的时间将本金68000元清偿陈某。昔日旧友终于握手言和,重归于好,解开了双方13年的心结。
这是紫金县人民法院近日运用“客家擂茶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紫金县人民法院把客家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客家擂茶作为调解矛盾纠纷的切入点,充分挖掘客家擂茶中蕴藏的“礼仪”“孝亲”等传统美德,引导当事人从内心转变观念,以和解方式解决纠纷。
2022年以来,紫金县人民法院龙窝法庭巧妙运用“客家擂茶调解法”调解案件373件,调解成功率81.2%,融法于擂茶,融情于文化,乡村风气逐渐向善向上向好,助推龙窝镇礼坑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日前,龙窝法庭获评广东法院“推动诉源治理工作成绩突出人民法庭”。
在“一方禾坪”中握手言和
禾坪,在广东河源客家地区指家门口的空地,也称晒谷场。“禾坪说事”是紫金县委、县政府全面推广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给多元解纷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紫金县人民法院“饶让调解法”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陈某于2015年入职柏埔镇某学校。2023年5月间因突发恶疾被送至广州医院住院治疗,巨额的医疗费使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陈某向学校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支付补偿金。学校亦想帮助陈某一家渡过难关,但是对需要支付的数额,双方多次协商却因差距太大而僵持不下,无法达成一致,陈某准备起诉。
“大家坐下来,把事情来龙去脉讲清楚,我们一定会主持公道!”柏埔法庭庭长彭新文看了材料后,判断该案可以诉前联调方式解决,既快捷便利又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为顺利解决纠纷,彭新文主动邀请柏埔镇委、镇政府派出镇委副书记、司法所专职调解员、人大代表等,组成评事说理团,前往陈某家禾坪以“说事”方式处理这起矛盾纠纷。
调解之初,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紫金县城有一条饶让巷,大家都听说过吧。你们看,大家互让一步事情不就解决了吗?”眼见双方言语愈加激烈,彭新文见机说道,“现在双方都各有难处,我们都能理解。这样,双方都克服一下困难,互相谅解,我来做个主,学校赔偿五万元了结此案,各让一步,以和为贵。这于情于理于法都说得过去,你们看这样行不行?”
双方当事人都有些心动,评事说理团成员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站在双方的角度讲情叙理、分析利弊,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最终,双方一番思量后决定作出退让,接受彭新文提出的方案,当场握手言和。
近年来,紫金县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体系,借助驻镇法官、驻村法律顾问、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等多元化结合形成评理说事团,走进禾坪,与群众面对面,坐下来沟通,以“饶让”故事的意义和内涵激发、引导村民,用心用情化解群众纠纷。去年,柏埔镇大鲁村实现了从黑恶势力“问题村”到百姓安居乐业“无讼村”的蜕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了。
2022年以来,紫金县人民法院参与“禾坪说事”85人次,现场解决问题116个,化解10年以上矛盾纠纷28件。“饶让”之风正吹遍美丽乡村,为群众解“事结”化“心结”,让乡村更和谐文明。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徐晓曦 钟丽清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