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巧用“吴氏家训”调解 将纠纷化解在基层 连平县人民法院忠信法庭妥善化解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一厚伦理;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在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吴氏家训”文化墙上,镌刻着八条家训,庄重肃穆。这是六百多年来司前村吴氏客家人告别中原故土、融入异乡、世代相传的家训,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亲邻、孝敬父母、祭祀祖先、关爱家庭、修身齐家等道德精髓和精神要义。

在2024年的今天,“吴氏家训”精神超越了时空,与法院调解工作深度融合,焕发了新的活力。近日,连平县人民法院忠信法庭干警走进忠信镇司前村,结合“吴氏家训”圆满化解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


连平县人民法院巧用家训化解矛盾纠纷。

民间借贷起纠纷

据悉,黄先生在整理母亲吴女士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张借条。据借条记载,1999年,吴女士曾出借5000元给“忠信镇司前村管理区”,并约定了利息。黄先生遂前往司前村委会,要求司前村委会归还5000元本金及利息。“这笔借款是否属实?二十几年前的借条是否还有效?出借人去世,借款应向谁归还?”司前村委会对此有所顾虑,双方多次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

2024年1月,黄先生前往连平县人民法院忠信法庭,想就此事提起诉讼。承办法官李莎了解情况后,认为案件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且考虑到司前村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连平法院“无讼乡村示范点”,有着淳朴和谐的村居氛围,这起纠纷在诉前化解的可能性极大。

于是,李莎一行走进了司前村。司前村村干部得知法院干警的来意后,明确表示:“我们会积极配合调解,只要借款属实,明确主张债权人,我们必定遵信守约,偿还借款。”由于借款发生在二十几年前,村委会成员也换了好几届,法院干警和司前村村干部几经辗转,才在一位退休的村干部处了解到当年借款的原因及用途。随即,李莎联系黄先生到场调解。

巧用家训调解纠纷

法官及双方当事人坐在司前村委会门前大榕树下,李莎不急于解说案件,而是指着不远处刻有“吴氏家训”的石碑说:“听说司前村人人对‘吴氏家训’都耳熟能详?”村干部告诉法官:“司前村家家户户的孩子从小就从父辈的言行中耳濡目染着‘吴氏家训’精神。”谈话中,法官与双方当事人研讨“吴氏家训”的道德精髓,认为“吴氏家训”既凝聚了客家人文精神,也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李莎还指出:“吴女士以个人之力帮助村委解决困难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吴氏家训’文化中守望相助的精神。”

谈到这里,黄先生深有感触:“我的母亲是司前村的女儿,她生前勤劳节俭,但却在村里有需要时果断伸出了援手,彰显了‘吴氏家训’中‘救急难’的慷慨之义。她用‘吴氏家训’来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从“吴氏家训”谈到吴女士的善举,把双方从对立的关系转化为同一情怀的传承人,迅速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接着,李莎详细讲解了相关法律问题以及双方当事人在这起纠纷中的权利义务,并建议双方以和为贵,以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司前村村干部主动表态:“我们不会辜负吴女士对村里的支持和帮助!”黄先生也提出:“虽说借款已达二十多年,借条也写明利息,但我尊重母亲生前‘救急难’的意愿,只要回本金,不计利息。”双方最终就借款的偿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正是法治与客家文化在诉源治理中的双向奔赴,才促成纠纷的圆满化解。今后,连平县人民法院将以推进“1+6+N”工作体系建设为契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忠信镇司前村“无讼乡村示范点”作用,探索运用“吴氏家训”等家风家训文化解开当事人心结,及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聚力促进讲信修睦,促进基层善治。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陈碧霞

 






上一篇:加强化肥生产推动良种选育推广绿色农药 农资储备足 春耕有保障
下一篇:长深高速扩建项目河源段有新进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