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 阅读新闻

我省第二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0个典型案例发布 源城区1案例成功入选

本报讯 记者 梁小鸿 日前,由广东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40个《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出炉,在第二批发布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0个典型案例中,源城区聚焦三大环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案例成功入选。

近年来,源城区致力于开辟村集体参与市场经营的新路径,推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通过持续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显著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比例,为集体经济的多元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源城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534.37万元、同比增长19%,占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比重达99%;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均达49万元以上。


春沐源小镇。

打造“三种模式” 澎湃产业发展“新引擎”

在源城区埔前镇莲塘岭村,桂佳智慧粮仓水稻全产业链项目基地稻浪翻滚,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曳,散发出浓郁的稻香。莲塘岭村党总支书记曾宏勇介绍,自2021年引入桂佳农业有限公司以来,成功盘活了莲塘岭村200亩撂荒地,承接了300亩退草还耕土地,并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广东丝苗米品牌,融合二三产业在莲塘岭村打造一处集观赏、互动和教育于一体的水稻农业大公园,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源城区积极探索“农业+”“工业+”“文旅+”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村集体的“造血”功能。在源南镇双下村,通过对水源地周边闲置土地集中流转、规划,配合河源市引进农夫山泉、怡宝等龙头企业打造水产业园,每年稳定为村集体带来约900万元的税收返还收益。目前,源城区依托万绿湖取水口的水资源的可利用空间,引进了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投产,每年辐射带动23个村集体经济增长约1818.65万元、就业超3600人次。

盘活“三种资源” 焕发沉睡资源“新动能”

源城区因地制宜,盘活优质资源,激发闲置资源“新动能”,实施“一村一策”,通过“点上开花”促进资源整体高效运转,持续激发村集体经营资源资产的动力、活力。一是全面梳理农村荒地、闲置土地等集体财产,充分运用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推动荒地、闲置土地适度规模流转或集约利用。如埔前镇通过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南陂村和中田村分别打造了约1300亩的千亩菜园,有效带动30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带来112万元的收入。二是发展“房东经济”,如埔前镇大塘村、高围村等10个村充分利用水库移民资金,合作投资建设移民厂房,成功吸引河源丰田纺织有限公司落地投产,以厂房租赁形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30万元。三是将涉农资金和村集体资金入股优质项目,17个行政村参与园区经济项目,每年分红收入1332万元,村均增收78.35万元,有效激发了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与活力。

走好“三条路径” 强化经济发展“新支撑”

源城区还聚焦村集体资源资产经营的要素堵点、痛点,坚持以改革为依托,大力推进“政银企村”多元合作机制,不断强化村集体经营资源资产的要素支撑。

走好产权制度改革之路,建立完善村集体“三资”登记、使用、处置全流程闭环式管理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效。源西街道庄田村与瓶装水企业重新签订合同,清理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租赁合同,将原10%干股参股分红模式转变为收益更高的租赁合作模式,修订后收益较原来翻了5倍。其次是走好金融助力之路,埔前镇通过“整村授信”模式落实惠农贷款5985万元,助力灵芝、茶叶、苗木种植等产业加速发展。埔前镇坪围村将全市首笔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150万元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9.4万元。同时,走好企业帮扶之路,埔前镇陂角村与航嘉源公司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创新推出“灵活用工就业帮扶”模式,采取“随来随开工”、计件结算、多劳多得的多样结算方式,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形成了企业用工、妇女就业、家庭增收的三赢局面。

 






上一篇:源城区全力推进“以旧换新”消费活动 家电“以旧换新” 补贴金额1292.9万元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