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紫金县 > 阅读新闻

紫金县创新构建“一竞二分三美”治理体系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共建共治共管

“我们这变化很大,不仅种植了各种树苗,还整治了河塘、沟渠,环境好了很多,跳广场舞都带劲!”细数这些年农村人居环境的变化,紫金县龙窝镇的群众喜笑颜开。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紫金县积极抢抓全省综合改革创新机遇,构建“一竞二分三美”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实现了“山清水秀生态美,安居乐业人民富”的华丽蝶变。2023年以来,全县245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以上标准,其中,186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创建率达到76%;16个行政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

“竞”相争先示范引领

2023年以来,为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紫金县以资金奖补和成效挂钩为目标陆续研究制定了《紫金县2023年乡村振兴美丽宜居、特色精品村竞争性建设工作方案》及《紫金县2024年乡村振兴美丽宜居、特色精品村竞争性建设工作方案》,持续推进“三村”建设步伐,倚靠竞争性方案,打造“2+16”示范带体系。


紫金城乡处处美如画

紫金县高效推动2条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红色基因·古韵茶香”示范带、“温泉康养·农旅画廊”示范带)建设进程。目前,九和、龙窝、苏区三个镇的圩镇已达到“示范圩镇”标准,沿线20个行政村中,已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19个、“特色精品村”标准5个,示范效应已初步凸显。紫金县还坚持集中资源、连线连片,16条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积极推进,凤安省级新农村、黄塘七村连片、龙窝五村连片、九和五村连片等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整体推进,示范引领成效初显。紫金县提出,力争2024年底,全县59个干净整洁村创建成果有效巩固,全县常住人口大于300人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第一批省级典型村以及半数以上第二批省级典型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推动农村更加干净整洁、更加宜居宜业。

“分”块推进精细管理

2023年以来,紫金县以县城为参照健全圩镇管理,以街道为单元进行管理,以网格为单元开展保洁、执法、督导一体管理,“条块”结合深化圩镇精细化管理,制定印发《紫金县建设高品质县镇村的实施方案》《紫金县提升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实施方案》《紫金县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实施方案》等,明确美丽圩镇建设责任主体、任务要求、工作步骤及时间节点,指导各镇加强谋划、优化方案、改进思路,突出重点带动,充分把握美丽圩镇建设方向。

紫金县坚持整体谋划,全域推进,精细划分圩镇建设工作重点,列明“1+4+7+9+N”美丽圩镇工作重点,大力实施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六大行动,强化圩镇“六乱整治”和“三线治理”,全县16个圩镇全部达到“宜居圩镇”标准,3个圩镇达到“示范圩镇”标准,义容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同时,加强圩镇风貌管控,从强化既有农房安全整治、加强新建农房质量管控、塑造农房特色风貌、建设绿色农房、规范农房建设管理等五大方面着手,着力抓好15项工作任务落实,以财政奖补方式发动村民对裸房进行风貌提升改造,引导群众自觉开展外立面改造,有效解决“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问题。

紫金县结合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点改革,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力量,完成首批省级典型镇蓝塘镇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项目谋划入库,将上级下达的第一批典型镇培育资金2000万元安排用于人居环境整治、风貌品质提升、服务设施优化等19个项目,积极谋划上级下达的第二批培育资金3941.15万元的分配方案,初步安排项目20个。

“美”动人“心”挖潜共治

2023年以来,紫金县深入实施“三美”家庭创建行动,全面引导更多家庭见贤思齐、向善向“美”,以“美”促干,进一步激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该县把“三美”家庭的创建标准融入人居环境整治要求之中,同步运行,全面升格“三美”标准,营造“人居干净整洁美”“环境绿化布局美”“整治意识行动美”的新“三美”氛围,保障镇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无禽畜圈养,无积存垃圾、卫生死角,无杂物堆放,做到门前见绿、院内见花,号召群众主动参与村庄清洁及房前屋后环境整治行动,积极配合开展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盘活“包袱”抖出财富

2023年以来,为保障人居环境整治资金水平,紫金县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村民支付、村集体经济收益提取、乡贤捐赠、县镇财政配套,构建多渠道经费筹措体系,有效保障人居环境提升的资金稳定来源。其中,以盘活资源资产,拓宽增收渠道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取人居环境整治经费方面较为突出。

为盘活闲置资源,紫金县在引导各镇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整理可利用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通过招租招商,采取出租、资产入股等方式,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紫金还梳理分类形成《紫金县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案例》,立足全县发展实际,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多渠道多模式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用好用活中央、省委提出的“4+7”(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农业+”“工业+”“资源经济+”“集体+国有”“集体+集体”“集体+个体”“国有+个体”)发展途径,如“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利用各镇资源禀赋,打造特色自选项目,推动差异化发展。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上一篇:紫金县开展消防安全夜查行动 筑牢消防安全屏障
下一篇:紫金消防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宣传活动 织牢防溺水“安全网”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