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学校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本报讯 记者 邓宇珊 通讯员 邓远均 日前,市教育局发布《关于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全面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落实中小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含体育活动课,下同),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市直中小学校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各县(区)2025年秋季学期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的学校比例不少于50%,2026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学校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每天1节体育课。
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
根据《通知》,各学校可根据季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利用晨练或下午课后,每天组织10-15分钟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寄宿制中小学生每天安排20分钟晨跑(早操),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体育活动。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通知》强调,要不断丰富课间“微运动”内容和形式,推广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跳方格等学生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体育项目。严禁教师“拖堂”或以其他方式挤占学生课间时间,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学生课间活动自由,确保课间活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鼓励学校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制度。要综合统筹好体育课、大课间、课间活动、眼保健操、早锻炼、午锻炼、课后服务等时间安排,多途径确保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
多形式优化创新体育课程编排
《通知》指出,各地各校要在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实施办法》基础上,优化课时统筹,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增加的体育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中统筹安排,把每天1节体育课编入课表。中小学校可根据场地设施、学生规模、季节变化等实际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作息时间。
《通知》提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大单元教学和高中模块化教学,鼓励学校设置特色活动课程,体育活动课可根据内容合班或以年级为单位集体进行。
保障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配备
《通知》指出,新建学校须按照建设标准配备体育场地,确保生均体育活动面积符合要求。大力改建扩建盘活体育场地资源,既要灵活运用“上天入地”,也要综合利用“金边银角”。鼓励学校增设数字化、智能化活动区域。
另外,各学校各类体育器材要满足上课需求,倡导因地制宜开展“微运动”,充分利用天台、走廊、楼道、架空层、墙壁、地面等校内空间,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打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及的校内“微运动场”。要错时高效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提高场地利用率。支持学校体育场地假期开放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配齐配强体育师资
在师资配备方面,《通知》明确,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人社、编办等相关职能部门统筹调配各校编制和岗位资源,着力解决区域内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配备的问题。加强区域内体育教师统筹,完善体育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动体育教师合理流动。《通知》要求,如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能安排体育教师转岗教授其他学科,原则上该校体育教师不能申请调动,确需调动的,教育主管部门需及时调配或招聘补充。
与此同时,要加强教师培训,坚决杜绝“放羊课”“表演课”,确保培养学生掌握1-3项专项运动技能;要优化学校绩效考评机制,将体育教师承担学校安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后训练、课后服务、指导参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走教支教任务等计入工作量,根据课堂教学能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分配时给予体现。
健全完善赛事体系
《通知》提出,要构建省、市、县、校分层分级赛事体系,广泛开展校内、校际体育竞赛,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举办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专项比赛,积极打造“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比赛”的校园体育文化。
《通知》要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市直各学校要将落实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推进每天1节体育课列入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各学校要把每天2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安排(附上级行政部门监督电话及邮箱)通过学校网站、公众号、公示栏等向全体家长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上一篇:新学期新气象 学习用品市场迎来销售旺季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河源市暴雨灾害预警与响应条例》被省人大作为全省高质量地方立法典型案例作重点推介;市人大代表履职案例《一件人大代表建议点燃一片人间烟火气》获评省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全省人大代表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