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喜报!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本报讯 记者 谢梦君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我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有价值的城市品牌。

此次,我市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城市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迈向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我市始终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常态长效、系统推进,纵深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创建为了人民,深入落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机制,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就医、交通等高频问题超4500件;深入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新改建义务教育学校105所,三甲医院增至4所,系统推进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等1300余处场所完成升级改造,修复破损路面近10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7万余个,建成精品示范街、夜市经济集中经营点26处;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为抓手,全市建成200公里碧道、超100个社区体育公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22%,万绿湖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群众“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宜居愿景成为现实。

坚持创建依靠人民,我市以党群联结,激发全民参与力量,通过成立社区“大党委”体系,构建“党建工作联做、党建资源联享、精神文明联创、服务难题联解、公益事业联办、生活环境联建”六联模式,有效整合起全市各辖区党组织和党员力量;深化全域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格局;选树“中国好人”“广东好人”以及省市级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超500人;2727个志愿服务团体、近30万名志愿者投身文明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文明行为劝导、社区惠民行动,让精神文明建设从“单向发动”走向“双向互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坚持创建惠及人民,我市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努力构建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交融共生的城市品格,精心策划推出了“乐游河源·清凉一夏”、“江湖渔火 太平夜市”鱼灯夜游、2025万绿湖畔音乐季、花灯民俗文化节、阳明文化周等各类特色主题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体验型产品转化;搭建客家文化高级论坛、萧殷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平台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大美河源·百姓舞台”等10万余场惠民活动润泽城乡,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通过文创产品焕发新生。

同时,我市坚持以立体化文明培育体系筑牢城市精神根基,织密“15分钟文明生活圈”网络,在省、市范围广泛推广金史村“积分制+一体四化”等一批乡村治理新模式的经验做法,推动《客家新风》等移风易俗作品登上全国舞台,《河源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4个“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串联起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育人链条,形成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打造“河源文明学院”线上平台,通过微信、抖音等构建起全媒体传播矩阵,让文明理念在指尖传递中深入人心;政务服务“一门一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41个部门984个事项“一窗通办”,“视频办”平台覆盖211项高频业务,“办不成事”专窗破解民生梗阻,12345热线全天候响应,97%事项实现“掌上即办”,数智赋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成色更足。

荣誉既是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站在文明进步跃升的新起点上,我市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精准服务、精细管理、精品塑造”创建思路,以数字化为精神文明建设赋能,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力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展现新气象。






上一篇:文博会首日重磅!广东发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
下一篇:“文化粤军”逐浪高——广东重磅“政策包”发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