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三红”“三痛”谨防登革热,疾控部门提醒——做好防蚊灭蚊 当好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
本报讯 记者 谢梦君 7月是高温多雨的季节,蚊虫活动频繁,已进入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据广东省疾控中心“广东省登革热监测周报”数据,目前省内多市已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且呈现增多态势。
“我市作为旅游城市,暑假期间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更加明显,因此登革热疫情输入风险较高,同时存在由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病例发生的风险。”市疾控中心应急传防所所长高淑萍说。
据悉,我市登革热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其发育受温度、湿度、光照、食物等因素影响,在适宜温度(25-30℃)下,从孵化到成蚊仅需7-10天。同时,成蚊主要在白天活动,存在晨昏两个高峰,分别为日出后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因此在这两个时间段外出要做好防护。
“白纹伊蚊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卵、幼虫和蛹均在水中完成,且偏好小型积水环境产卵,如花盆托盘、废弃轮胎、树洞、瓶罐等。”高淑萍建议,广大市民群众要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缸、罐、废旧轮胎、啤酒瓶、竹筒、陶瓷器皿等积水容器。家中的水缸要加盖密封,室内水生植物容器、庭院的喷水池、假山水池等,尽可能做到5天内更换一次水,并注意容器的清洗,容器底部不要留有积水。
感染登革病毒后,1-14天(通常5-9天)后便可能发病,典型症状为突然发热,伴随面部、颈部、胸部潮红以及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可能还会出现皮疹。“14天内曾有境外、省外、市外疫点旅居史,返河后若发热要及时就医。就医时要告知医疗机构是否存在旅居史及蚊虫叮咬史,做到尽早隔离,避免疫情扩散。同时配合卫健部门开展入户调查、病例隔离等工作。”高淑萍表示,登革热病人临床表现不一,以轻症为主。目前登革热没有特效药,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但一般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以防出血。如出现症状不缓解或者加重的情况,应尽早就医。
需注意的是,登革病毒分为4种血清型,感染一种登革病毒,不代表对其他登革病毒免疫。若反复感染,可能导致病情加剧。慢性基础疾病、肿瘤病史、老人、孕妇、婴幼儿等人群,出现感染发生重症风险高,一旦出现临床表现,需及时就医。
此外,白纹伊蚊不仅是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还是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媒介,且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发病初期都会出现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但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一但出现症状,需及时就诊。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