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源城区 > 阅读新闻

源城区创新推行“一核多元共治”模式,社区治理共同体成效初显 社区治理有温度 居民生活更幸福

走进源城区康乐路南社区华业阁小区,整洁的道路上,居民或三三两两悠闲散步,或聚在一起闲聊……眼前这幅和谐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经是“问题小区”。这一变化,正是源城区创新推行“一核多元共治”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式结出的硕果。

从东埔街道丰源社区就业驿站求职者的灿烂笑脸,到源西街道永和市场小区独居老人手中热腾腾的爱心饭盒;从新兴社区“海记”调解工作室的高效解纷,到华业阁小区温馨和谐的民生新图景……今年以来,源城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打造“一核多元共治”社区治理共同体,初步构建起“一核多元共治”的源城样板,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社区治理新路子。


新江三路社区召开群众议事会,为民解难题。

党建“一核”引领筑根基 让治理有“主心骨”

源城区“一核多元共治”社区治理模式的核心,是坚持以党建“一核”为引领。面对46个社区的复杂治理需求,源城区强化“头雁”引领,出台相关方案,延伸组织触角,构建起“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家庭户”的组织体系。万隆一品小区党支部的“党建+邻里共治”经验获省、市肯定,正是这一体系的生动实践。

在深化“大党委”机制中,源城区通过“三级联动”(区、街道、社区)聚合资源,依托“三张清单”(需求清单、任务清单、服务清单)整合服务力量,建立“需求生成-任务分解-量化推进”的社区居民服务体系,社区干部结合日常走访,征求收集居民服务需求,按可行性分类汇总成“需求清单”;“大党委”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社区开展“契约化”共建,签订年度共建协议,根据自身职责资源认领协调解决事项,形成“任务清单”;“大党委”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根据“任务清单”细化量化服务内容,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社区开展“轮值”服务活动,形成“服务清单”,以清单闭环管理推动联建共建走深走实。

这种服务体系让治理从“单打独斗”转为“协同作战”——新兴社区为困难老党员邓叔募集善款时,充分发挥“大党委”机制的优势作用,共建单位主动对接资源、党员干部带头捐款、热心居民接力转发求助信息,各方力量高效联动,一周内便筹得1万多元救命钱,充分彰显了党组织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多元参与增强聚合力 让治理有“加速度”

“多亏就业驿站,我这个52岁的失业人员终于找到了工作。”不久前,丰源社区的李师傅紧握驿站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这个由社区党委联合人社局、人力资源公司共建的就业平台,已累计帮助500人就业,发布岗位1000个,成为居民口中的“暖心站”。

社区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共同奏响的“交响乐”。为此,源城区各个社区通过搭建多元平台、激发参与热情,让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众人拾柴”。新兴社区“电器焕新”行动中,社区干部在走访中发现3户居民家中仍在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直排式热水器,便立即上报情况并联系到了广东省生态文明促进会,该协会迅速响应,捐赠3台新热水器并安排专业人员上门安装。看着新热水器,78岁的陈奶奶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这下洗澡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朱门亭社区的“民意亭”里,居民围坐在一起为老旧小区改造出谋划策,从楼道扶手安装到停车位规划,一条条建议被认真记录,社区建立“收集-研判-办理-反馈”全流程机制,累计收集的数十条意见建议,办结率超90%,大家都说:“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这感觉真好!”

这些实践生动印证:当多元力量被激活,社区治理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新就业群体的加入为治理注入了新鲜活力。源城区推出暖“新”十条,引导骑手、快递员担任“流动网格员”,他们凭借走街串巷的优势,及时反馈路面破损、垃圾堆积等问题,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而永昌社区“昌家人”志愿服务队的50余名成员,既有退休党员、法律顾问,也有普通居民,他们活跃在邻里互助、矛盾调解一线。从新就业群体到本土志愿者,各类力量共同织密社区治理网络,推动源城区加速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共治共享全面惠民生 让治理有“暖色调”

康乐路南社区永和市场小区公告栏上,一块“邻里互助公示板”格外醒目:“李奶奶每日午餐由张阿姨协助”“王师傅擅长修家电,可提供帮助”……这温暖一幕始于去年冬天:永和市场小区党支部书记吴碧城走访时发现独居的李奶奶在吃冷饭,他在业主群里一提,三楼业主张阿姨立刻响应,半年来一直为老人送饭。如今,社区以此为契机成立邻里互助会,让“爱心饭盒”的温暖传递得更远。

源城区“一核多元共治”以“文明风尚共育、大事要事共商、公共资源共享、矛盾纠纷共解”为着力点,紧扣党建引领主线,创新构建“党组织统筹、多元主体协同、群众深度参与”的治理路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为民办实事”。在永昌社区,“网格议事亭”里居民热议停车位规划,现场就解决了11个问题;在朱门亭社区,睦邻志愿服务队坚持四年照顾93岁独居奶奶,用凡人善举诠释“邻里情”;在丰源社区就业驿站,500名求职者找到工作,让“稳就业”政策红利直抵民心。这些民生小事,正是源城区“一核多元共治”治理成效的最佳见证。当党组织的“公转”带动多元主体的“自转”,当治理资源转化为民生福祉,社区便不再是冰冷的居住空间,而是充满温度的生活共同体。

“今年已有7个社区试点,我们计划2026年在全区46个社区全面铺开,未来两年力争形成社区治理‘源城样本’。”源城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的话,勾勒出更清晰的社区治理图景。这温情一幕,将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梁小鸿 通讯员 李春华

 






上一篇:“阳光玫瑰”成熟 甜蜜采摘正当时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