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好义镇以“田长制”织密耕地保护网 地地皆有“守护者” 块块尽是“保收田”
近年来,紫金县好义镇建立了“镇级田长+村级田长+网格第一田长+网格田长”的四级联动机制,将全镇10977.6亩耕地、10250.79亩永久基本农田划分为32个网格,配备8名村级田长和32名网格巡田员。通过田长制的推行,好义镇有效遏制了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耕地撂荒现象得到了明显改善,耕地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升。以该镇宜良村为例,通过“每日巡查、每周汇总、每月通报”制度,该村两年来累计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12起,使耕地保护红线在“铁脚板”的丈量下越扎越牢。
垦造水田“一炮三响”
近年来,好义镇通过土地流转及土地规整,推动垦造水田项目让耕地质量再升级。宜良村对547.17亩闲置果园地及325.68亩种植“非粮化”的旱地进行地块平整、土壤改良和灌溉设施配套,精准发力实现“非粮化”整治、闲置土地盘活与村集体经济提升“一炮三响”。这其中改造后新增水田547.17亩,每亩产量提高30%以上。“以前要么租给别人租金低,要么田地丢荒,现在改成水田种水稻,收成稳定不说,国家还有耕地保护补贴,这田是越种越有奔头。”宜良村一村民如是说。
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宜良村把撂荒耕地复耕作为重点。针对部分农户因劳动力不足导致耕地撂荒的问题,村级田长牵头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全村969.95亩撂荒地集中流转给专业种植合作社。村集体统一组织清表、修渠、铺路,合作社负责规模化种植,农户则通过土地租金和务工获得双重收入。“因村里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就业,这片地荒了好几年,长满了杂草,现在种上了优质稻,今年亩产预计能到1150斤。”站在复耕后的稻田边,宜良村一陈姓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每年有500元租金,我在田里打工每天能挣150元,一年下来也能增加不少收入。”
块块皆有专属“守护者”
在田长队伍建设方面,好义镇精心选拔配备了8名村级田长和32名网格田长,实现了“人田对应”的全覆盖管理。村级田长由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他们对本村的耕地分布、土壤质量、种植情况等了如指掌,承担着本村耕地保护的统筹协调、政策宣传和日常监督等职责。通过“禾坪说事”、敲门行动、微信群等,向村民宣传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高村民的耕地保护意识。32名网格田长则是耕地保护的“末梢神经”,他们按照耕地分布情况划分责任网格,每人负责一定区域的日常巡查工作。网格田长是包片责任村干部,他们熟悉田间地头的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
“人田对应”的机制让每一块耕地都有了专属的“守护者”,而“巡田APP”则让耕地保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为提升耕地保护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好义镇积极推广“巡田APP”数字化治理手段,为田长制的高效运行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田长们在日常巡查中,只需通过手机登录APP,就能实时查看自己负责区域的耕地状况。发现违法占用耕地、耕地撂荒、破坏耕地质量等问题时,可即时拍照上传并标注具体位置,相关信息会第一时间反馈至镇经济发展办公室。办公室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能迅速协调执法、农业等部门进行处理,形成了“发现-上报-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极大地提高了问题处置效率。
耕地保住了,群众的腰包也鼓了。据好义镇人民政府统计,通过土地流转、撂荒复耕和垦造水田等措施,全镇农户年均土地流转收入增加,村里通过服务流转和经营集体耕地,年均增收达1.6万元。这些收入部分用于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形成“保护-增收-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就业岗位也跟着“长”出来了。复耕的耕地需要人手播种、管护、收割,合作社常年吸纳本村15名劳动力就业,农忙时最多能带动30多人务工。
本报记者 张涛 特约记者 黄从高 甘建楼
上一篇:河源紫金产业园区与河源联通达成战略合作 共建智慧工业园区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翠涌九连共富路,春风点化万竿斜。”地处九连山腹地的和平县上陵镇翠山村,峰恋叠嶂,一望无际的毛竹沿着山坡起伏,似碧海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