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县区新闻 > 紫金县 > 阅读新闻

古韵“饶让巷” 巧解今时结 紫金县人民法院巧用“饶让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534件

初秋,晨光漫过紫金县紫城镇老街区。刘家祠一侧,一方石碑静静立着,上面刻有“饶让巷”三字。清朝年间,此地刘、江两户人家曾因建祠地界问题争执不休,中宪大夫刘名载抄录张英诗句“让他三尺又何妨”,劝解族人退让三尺,江家听闻亦效仿。双方各自退让三尺,让出一条狭窄通道,不仅平息了纷争,还便利了邻里往来。

如今,百年时光流转,“礼让睦邻”的传统美德已悄然在紫金县人民法院调解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蔚然成荫。近日,紫金县人民法院龙窝法庭的法官团队,揣着厚厚的案卷,又一次来到了纠纷当事人的村子。

李某与金某是相识多年的老邻居,房挨房、地连地。李某门前的空地属金某所有,而金某屋旁的猪舍则归李某使用。十多年前,两家图个方便,口头约定互换使用,却未曾立字为据。岁月更迭,这份无凭之约悄然埋下了矛盾的种子。2023年,因周边施工导致李某门前堆满沙石,无法使用,他便将杂物一概搬至金某屋旁的猪舍。金某母亲出面阻拦,双方争执骤然升级,李某口出恶言辱骂老人,金某闻讯怒不可遏,动手打伤了李某。两家的邻里之情,至此彻底破裂。

公安机关对金某作出行政处罚后,双方仍就赔偿事宜争执不下。最终,李某一纸诉状,将金某告上法庭。龙窝法庭受理了该案,承办法官细致审阅卷宗,意识到这起看似简单的身体权纠纷,背后实则是两家宅基地积怨的爆发,若只判决赔偿,不过是治标不治本。考虑到双方多年邻里的情分,法官决意以“饶让调解法”为指引,从“聊”入手,借乡音乡情搭建沟通之桥。

“法官,您看看我这伤,都是他打的,他必须赔偿我的损失。”李某指着头上的伤痕,怒目圆睁。“是你不认旧账,地换了十几年,现在说反悔就反悔!还骂我老母亲,这谁忍得了?”金某义愤难平。

见双方情绪激动,法官首先请来了李某和金某各自所在村的村委,开展“背对背”调解。有了村委的介入,调解现场得以“降温”,双方情绪有所平复。法官“趁热打铁”,组织众人一同前往争议地进行实地勘察,结合村委会提供的宅基地登记图纸现场释法,既明确了李某和金某各自的宅基地范围,也指出李某擅自堆放杂物、破坏和睦的不当之处。

“咱们紫金‘饶让巷’的故事,大家都是听着长大的。饶一饶,是修行,让一让,路更宽。”法官借“饶让巷”典故中“谦和礼让”的内涵,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消解心结:“当年,两户人家为宅基地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各退三尺,让出了一条路,也让出了几十年的和睦。如今,你们也是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为一块地、一口气,坏了世代交情?”

法官的话说到双方的心坎里,态度终于松动下来。在法官主持下,李某和金某签订调解协议书,同意两块地按照宅基地登记的图纸履行,各自清除土地上的杂物,不再因此生事。金某也愿意补偿李某的医疗费、营养费、交通费等费用,并当场履行,李某则撤回起诉。至此,这场纠纷,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饶让巷”的百年佳话,到调解室里的握手言和,紫金县人民法院用老祖宗留下的“谦和”智慧,解开一个又一个邻里结,让“和为贵”之风吹遍乡村。

此外,紫金县人民法院不断汲取“饶让巷”典故中蕴藏的调解智慧,相继打造了饶让巷法治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文化阵地,通过设立“饶让”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不断优化诉调对接机制,并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领域全面推广“饶让调解法”,深度融入调解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2022年以来,紫金县人民法院运用“饶让调解法”化解矛盾纠纷534件,调解成功率51.3%。

本报记者 谢梦君 通讯员 徐晓曦 许宝怡






上一篇:警民携手共筑安全防线 紫金公安举办“文明集市”反诈宣传活动
下一篇:紫金公安开展“防诈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守护好群众“钱袋子”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