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挖掘古诗美学价值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充分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挖掘古诗中的音乐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很严。每首诗读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示范朗读,读出古诗中的节律和音韵,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背诵,在吟诵中体味古诗的节律和音韵之美。还可以借助一些被谱了曲的古诗的演唱录音带或一些著名演员朗诵古诗的录音带,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这种与音乐融合的美,为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打下基础。
二、挖掘古诗中的对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对仗,对词、句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每首诗像一个严整的方阵,句数一定,字数相等,上下句之间,对应的字词之间,都有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对应关系,每首诗都有一种妙不可言的对称之美。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工整的板书,把古诗的这种美直观地展现出来,把词句之间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如:
少壮 不 努力
老大 徒 伤悲
这样可使学生充分领略我国古代诗歌的形式美、结构美,培养学生的美感。
三、挖掘古诗中的绘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诗中有画,具有极强的绘画感。如: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短短十八个字,却活生生地勾画出一幅生趣盎然的白鹅浮水图。十八个字中,“白”、“绿”、“红”、“清”四个字描述颜色,“浮”、“拨”、“歌”三个字表示动作,“曲项”、“向天”两个词形容神态。正因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些表示色彩和动态的词,才使得这首诗具有一种多彩生动的绘画美感。再如: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人通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通过比喻、夸张的手法,将庐山瀑布那种磅礴、雄壮的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勾勒出一幅优美的风景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边读边浮现画面,还可以借助图画帮助学生领略古诗的这种绘画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挖掘古诗中的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我国古代诗歌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讲究意境。一首好诗,往往能把人带进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享受。如李白的《静夜思》,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写了天上的明月,游子的思绪,把读者带进一个游子月夜思念故乡的优美意境。讲解古诗的意境,难度较大,因为意境不仅是形象,而且包含联想和想象,包含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教学时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通过反复吟诵,以声传情,使优美的作品深入内心,自然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但读应得法,要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要分辨重音,读出节奏;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二是教师要讲清诗歌的字面意义及其蕴含的意义,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主旨所在;三是换词对比,加深对意境的体会。如教《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用“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了春天的到来,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来了;四是要求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诗歌的意境。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领略诗的意境之美,并为他们日后随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和知识的日渐丰富,对古诗进行反刍式的理解打下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挖掘古诗美学价值 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上一篇: 中职思想政治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