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行动中的美学
——访全国第一所择差教育学校校长徐向洋
在学生们驻训河源时,随行的该校校长徐向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眼前这个气质儒雅而个性鲜明、博学多才又充满激情、口若悬河却饱含哲理、思维活跃又随和幽默的汉子看上去更像一名军人。
这所创办了10多年的择差教育学校,从出生起就一直备受争议,也备受关注。争议的是它的教育中不拒绝惩戒。比如有个学生竟当着管带(即教师)的面暴打自己的母亲,这种情况下,管带们毫不犹豫地制服了他。后来这个学生变好了。关注的是这种教育的过程与效果。许多中外媒体曾多次报道过这种教育。国家教育部也对他们进行过调研,评价都很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夫人吴树琴还给工作室写了如下题词:“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对所谓差生的转化,这是一种创造新的教育,值得推广”。
所谓“择差教育”,徐向洋说:“就是因材教育,因人教育。”他认为,那些“问题学生”在智力水平、反应能力、动作的协调性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往往比有些优等生还要好,只是他们的学习状态、技能、习惯等出了问题,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以及自信心等。所以他要给他们严格的管带和科学的训练。他们的训练方式多种多样,行走教育就是其中一项。他提出,“一千公里定人生”,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行走中磨炼意志,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在行走中学习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
徐向洋常说:“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行动中的美学。”他深刻领会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主张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主动有效地学习与观察,“让他们生活在阳光下,生活在希望中”,在愉快中学到知识,得到磨炼,在磨炼中培养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生们都很喜欢徐向洋,直呼他“老徐”,因为他尊重他们,平等看待他们;学生们也很怕“老徐”,因为他不讳言惩戒,但他决不滥用惩戒。他说,在情感的银行里要存足了感情才能对学生动手。
就在记者采访时,淮安总部打来电话,告诉他,学校那个拳击向来无人能敌的学生在这次学校举办的拳击比赛中4次被打倒,情绪非常低落。他立即在电话里说“好!4次被打倒一定成了他心中一个难过的坎。我们就要帮他过好这个坎。过了这个坎,以后就没什么坎过不了了。”他告诉总部的管带,要做减法,帮这名学生去掉包袱,面对失败,分析原因,重新站起来。徐向阳告诉记者,学生爱打架,他就给他们买来拳击装备,举办拳击比赛。
“真”是徐向洋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从不矫情。他会对缺点很多的学生说:“我就不喜欢你,甚至还讨厌你。你不孝敬父母、打架斗殴、还吃摇头丸,凭什么让我喜欢?但是如果你把这些缺点都改正了,那我肯定会喜欢你!”为了让“老徐”喜欢,这些学生还真的慢慢地改了。学生变好,家长满意。这或许就是这所学校在一片争议声中还能坚持办10多年的真正原因吧。
上一篇:把爱撒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下一篇:中考应试技巧和策略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