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教育旧貌换新颜——回望六十年 弹指一挥间
“在解放初期,一个村里很少初中生,能读完小学的都不错了。当时一个乡镇一般才一所小学,学校的校舍设施非常简陋。”年近80的黄向泉老人谈起教育的发展很是激动,然后大手一挥,动情地说:“60年后的今天,这些都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重大举措,河源的教育发展已经走入了快车道,河源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教育体系初步建成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市近几年来教育发展劲头足:全面实现了“普九”,目前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45万人;高中阶段也得到快速推进,到今年,我市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5%;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每年有70%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到高等学校深造;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在岗、进修、函授、自学考试、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人越来越多,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高中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每年有2万多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得到长足进步,双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4%以上,幼儿入园率达到50%。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
党委政府重视教育
我市从1988年建市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科教兴市”作为一种战略决策,动员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建市20年来,我市的教育从解决中小学“一无二有”(无危房有课桌有课室)开始到1996年全市实现了普九。普九后,我市又进行了一系列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内容的校舍建设工程,组织了大规模的老区、山区学校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改造薄弱学校工程。现在我市教育已经进入了高水平、高质量、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成果阶段。
2007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在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目标。此后,我市先后改建、扩建一批高中,新建了工业技术学校、东江中学、紫金四中等一批高中阶段的学校及一些中等技术学校,启动了河职院第三期建设。现在无论步入哪所学校,到处都可看到宽敞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师队伍隐定
“以前,人们称老师为臭老九,教师长期处在受歧视、受压抑之中,教师地位低、收入少。所以以前转行的老师特别多。教师真正成为有尊严、为人所羡慕的职业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一姓张的退休老师感叹说:“这都是我市重视教育的结果。”
发展教育需要稳定的教师队伍。我市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增加教师工资,使教师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持平,这些工资按月从银行拔到个人帐户,使教师工资有了保障。现在,我市尊师重教、尊重知识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目前,全市有3万5千多名教师,教师职业感日益强烈。教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默默地为河源教育发展作出贡献,河源的教学质量也因此得到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得到深化,新课程改革得到有力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憧憬未来,市教育局一负责人喜上眉梢:“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建起了漂亮的教学楼,多数已实现多媒体教学。不出几年,我市所有的学校都将拥有计算机并接通互联网。到时我市的教育又是另一番喜人的景象。”
本报记者 谢雨望 通讯员 张东辉
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代替了昔日的低矮的砖瓦校舍。
上一篇:东源高级中学重奖师生
下一篇:世界各地的怪坡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