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激励法 上好政治课
“激励”一词,《辞海》中解释为:激发鼓舞使人振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强调,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因此,作为21世纪的政治课教师,必须懂得激励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加以运用,这对于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学习热情和政治课教学实效是十分有益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巧用激励法,上好政治课呢?下面我以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为例谈谈几种激励法在政治课上的运用。
一、兴趣激励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巧妙地利用兴趣激励法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例如:在讲授《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个框题的内容之前,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假设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班主任的约束,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第二,假如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我告诉学生:下节课会检查大家的讨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久我便发现:学生们带着疑问,带着好奇非常认真地预习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个框题的内容;在教学这个内容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学会自立与自主》的知识点就在这样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被学生们掌握了。
二、师生互动激励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学生在其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即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用师生互动激励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授《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框题的内容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师:请问大家,你们想成为珍珠,还是想成为沙子?
生:珍珠。
师:非常好,这充分说明了大家都珍爱自己,那么要想成为珍珠,首先必须从( )开始?
生:知耻。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知荣辱,讲自爱,自己看重自己。一颗真正的珍珠,不仅仅是看重自己、自爱自重,自尊自强就行了,还需要( )才能够实现。
生:尊重他人。
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框题的内容。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2.懂得怎样才能做到尊重他人。
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并将问题抄写到答案上面。
5分钟过后,学生说出了答案,我作了明确评价。
师:首先,我们先讲述一下晏子使楚的故事,谁愿意展现一下自己的风采?
生:回答(略)。
师:在这个故事中,楚王如何对待晏子?
生:没有尊重晏子,羞辱了晏子。
师:不尊重晏子的结果是什么?
生:自取其辱。
师:生活之中,存在哪些不尊重别人的言行?
生:打架、骂人。
师:我们究竟应如何尊重他人,请填写课本空格。
生:回答(略)。
师:看看小林的故事,取笑小林的同学的言行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没有维护小林的自尊心。
生2:没有接纳小林的缺陷。
师:如果大家是小林的同学,应该如何帮助小林走出困境?
生1:首先自己要尊重小林。
生2:小林要树立自信,悦纳自我,正确看待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生3:小林要发挥长处,扬长避短。
……
上述师生互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了解到理解,最后掌握运用,成功解决问题。
三、自信心激励法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课堂气氛紧张,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同表现的学生都给以不同程度的鼓励,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赞赏,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所以,在政治课堂上,我经常激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不管回答对错,我都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鼓励。例如,当学生不敢举手时,我就对他们说:“没关系,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紧,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当学生按常规思路有条不紊地回答时,我就用“好、不错”来肯定学生;当学生有新奇的思路时,我就由衷地用“妙、棒”等来称赞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我就用“不要紧、不要慌、慢慢来、努力一下”来安慰、激励学生,同时肯定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并希望他们每次都有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为了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赏,同学们非常乐意回答问题,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竞赛激励法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有所增强。因此,在政治课上,我还经常运用竞赛激励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竞赛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讲授第二课第一框题《我能行》中“自信者的风采”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自信者的风采”,我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竞选出一个代表上台,展示自信者的风采,再通过竞赛,评出一个“最佳自信者风采”奖。为了得到这个奖,全班学生非常踊跃参与。又比如,在讲授第三课第一框题《自己的事自己干》中“人生需自立”的知识点时,有这样一个“关于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的问题”,同学们的议论可以分为两种观点:观点一、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观点二、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我就采用全班分男、女正反两组同学进行辩论竞赛的方式进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完成作业有竞赛、回答问题有竞赛,测验取得好成绩有竞赛等等,但无论哪种竞赛法,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励是一种管理艺术,它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激励法。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积累。我想只要能善用、巧用好激励法,就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热词搜索:教师 一、兴趣激励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巧妙地利用兴趣激励法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例如:在讲授《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个框题的内容之前,我先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假设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班主任的约束,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第二,假如父母因故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然后,我告诉学生:下节课会检查大家的讨论结果,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久我便发现:学生们带着疑问,带着好奇非常认真地预习了《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个框题的内容;在教学这个内容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学会自立与自主》的知识点就在这样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被学生们掌握了。
二、师生互动激励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学生在其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即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用师生互动激励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授《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框题的内容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师:请问大家,你们想成为珍珠,还是想成为沙子?
生:珍珠。
师:非常好,这充分说明了大家都珍爱自己,那么要想成为珍珠,首先必须从( )开始?
生:知耻。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知荣辱,讲自爱,自己看重自己。一颗真正的珍珠,不仅仅是看重自己、自爱自重,自尊自强就行了,还需要( )才能够实现。
生:尊重他人。
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框题的内容。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2.懂得怎样才能做到尊重他人。
请大家阅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并将问题抄写到答案上面。
5分钟过后,学生说出了答案,我作了明确评价。
师:首先,我们先讲述一下晏子使楚的故事,谁愿意展现一下自己的风采?
生:回答(略)。
师:在这个故事中,楚王如何对待晏子?
生:没有尊重晏子,羞辱了晏子。
师:不尊重晏子的结果是什么?
生:自取其辱。
师:生活之中,存在哪些不尊重别人的言行?
生:打架、骂人。
师:我们究竟应如何尊重他人,请填写课本空格。
生:回答(略)。
师:看看小林的故事,取笑小林的同学的言行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没有维护小林的自尊心。
生2:没有接纳小林的缺陷。
师:如果大家是小林的同学,应该如何帮助小林走出困境?
生1:首先自己要尊重小林。
生2:小林要树立自信,悦纳自我,正确看待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生3:小林要发挥长处,扬长避短。
……
上述师生互动,由简单到复杂,由了解到理解,最后掌握运用,成功解决问题。
三、自信心激励法
传统的教育由于师道尊严,课堂气氛紧张,让学生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信。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同表现的学生都给以不同程度的鼓励,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赞赏,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所以,在政治课堂上,我经常激励学生大胆举手发言,不管回答对错,我都及时给予他们肯定的鼓励。例如,当学生不敢举手时,我就对他们说:“没关系,即使回答错了也不要紧,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当学生按常规思路有条不紊地回答时,我就用“好、不错”来肯定学生;当学生有新奇的思路时,我就由衷地用“妙、棒”等来称赞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我就用“不要紧、不要慌、慢慢来、努力一下”来安慰、激励学生,同时肯定他们敢于发言的精神,并希望他们每次都有进步。久而久之,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不会感到有压力,而为了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和赞赏,同学们非常乐意回答问题,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也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竞赛激励法
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有所增强。因此,在政治课上,我还经常运用竞赛激励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竞赛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讲授第二课第一框题《我能行》中“自信者的风采”时,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自信者的风采”,我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通过竞选出一个代表上台,展示自信者的风采,再通过竞赛,评出一个“最佳自信者风采”奖。为了得到这个奖,全班学生非常踊跃参与。又比如,在讲授第三课第一框题《自己的事自己干》中“人生需自立”的知识点时,有这样一个“关于父母是否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的问题”,同学们的议论可以分为两种观点:观点一、父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观点二、父母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费用。我就采用全班分男、女正反两组同学进行辩论竞赛的方式进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完成作业有竞赛、回答问题有竞赛,测验取得好成绩有竞赛等等,但无论哪种竞赛法,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成绩。因此,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励是一种管理艺术,它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激励法。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在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经验积累。我想只要能善用、巧用好激励法,就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绰号”事件
下一篇:班主任转化后进生的艺术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