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水路歌填补水上民歌空白 文化界人士建议要整理保存

黄伟一有空就会哼上几句水路歌。

      我市退休老教师张李安费时10年整理故园歌谣《新丰江立溪水路歌》的经历(本报3月2日A3版报道)见报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连日来,一些读者纷纷给本报来电来信,提供水路歌线索。我市一些文化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新丰江、东江水路歌填补了我市水上民歌的空白,对于丰富我市“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城市定位的内涵有着积极意义。

      老船工临终口述水路歌

      3月4日,本报热心读者、今年72岁的紫金柏埔人黄伟看了本报报道后第一时间向记者报料说,他手中保存着一首年代久远的惠州至老隆的东江水路歌。
      在黄伟家中,记者见到这首抄录在白纸上的水路歌,虽然纸有些发黄,但字迹仍然清晰。记者看到,这首题为《惠州至老隆的水路歌》起句是“惠州水口白茫茫……”后面几句是“买对草鞋就上江,七女树下来相会,水口井中结鸳鸯……”黄伟解释说,这分别对应惠州地名“白茅花”、“草鞋沥”、“七女湖”、“水口井”。这首水路歌的第二十四句是“石公神内来烧鱼”,对应我市临江古地名“石公神”,后面是“三王爷爷来保佑,河源双塔又双江,黄沙糖甜来踏板,一直送到妹哥塘”,分别对应我市地名“三王爷”、“河源、双江”、“黄沙”、“妹哥塘(古地名)”。
      黄伟说,这首水路歌共有48句,每句至少衔一个地名,两个地名之间正好相距一堂路(岭南东江一带,5公里路即一堂路)远,这样算下来,从惠州至老隆共计46堂路。
      对于这首水路歌的来历,黄伟说,是他父亲黄培英临终时口述给他的。黄伟告诉记者,父亲黄培英是东江河上的老船工,1986年8月29日,时年96岁的黄培英去世时把这首水路歌口述给黄伟,当时黄伟记录下来。黄伟说,这些水路歌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头传播,据传是岭南第一才子宋湘畅游东江时所作。

      和平水路歌流传至今

      本报特约记者陈仰天看了本报关于水路歌的报道后告诉记者,现在和平有些地方还流传着一些水路歌。陈仰天年轻时曾在东江一带放过竹排,喜欢收集一些客家歌谣,对东江水路歌有一定的研究。他给记者介绍了一首他收集的从和平东水至东莞石龙的东江水路歌。记者了解到,这首水路歌有42句,对应了沿途72个地名。
       在陈仰天的家中,记者还看到另外一首名为《河源至老隆的水路歌》,共有11句,对应地名有31处。开头几句是“麻雀入笼好难飞,木京大女闹歌堂,住在仙塘多财主,几多世间古文章……”对应了我市东源地名鸡笼寨、木京、廖歌堂、仙塘、古文等。

      水路歌应保存

      一夜风云散,时空已变幻。当年我市以水路为主要运输的方式现在大都被公路、铁路所替代,往日繁忙的东江、新丰江河道,如今寂寥了许多,往来的大多数是一些渔船,还有一些旅游观光的游船。当年响彻和平东水至东莞石龙整个东江航道上的水路歌,也正在渐渐地停息,慢慢地消逝。
      一些文化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水路歌保留了非常丰富的东江船民的生产、生活习俗以及东江河流的原始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它应该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下来。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保护的大气候促使了清远连州水路歌的再现。2007年10月26日,《连州水路歌》作为粤北地区唯一的水路歌被送到了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舞台上,好评如潮。难道在我市东江河上吟唱了千百年的《水路歌》真的就要消逝了吗?

本报记者 张涛 罗军 文/图






上一篇:确保“进口”安全 查处4家无证照或证照不齐食品作坊
下一篇:亲水步道发现一具男尸 死者身份未明 疑清晨被人捅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