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容量的煤气价格相差10元 市民怀疑其中有“猫腻”
阅读提示
14.5公斤的瓶装液化气在老城一家液化气售卖店售价仅为60元,而同样容量的液化气在其他门店售价是70元。价格相差10元,市民怀疑其中有“猫腻”。经营者称此售价已实行大半个月,是一种薄利多销的经营手段。市质监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煤气店以比同行较低价格销售的煤气能达到保质保量等国家相关标准,应该给予支持;如果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将进行严厉查处。
市民 “60元的煤气用着不放心”
“老城一家煤气店的14.5公斤瓶装液化气售价为60元,而同样容量的液化气在其他门店售价是70元。家里目前正在用60元的瓶装液化气,但价格相差这么大,心里总是放心不下,想请你们调查一下。”前日,市民张先生拨打本报热线报料称。
据张先生介绍,近一个月来,他每次打开煤气阀门时,“嘶”一声过后就闻到一股煤气味,为此他曾询问过邻居,发现也存在这种问题。送煤气的搬运工检查后怀疑是气瓶的阀门问题,提醒他换一个橡胶密封圈试试。在此之前,在使用煤气时应打开门窗,使用完毕后赶紧拧紧气瓶开关,防止煤气泄漏。“之前广州有媒体报道过以一种叫‘二甲醚’化学物质充液化气的问题,很担心河源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张先生说。
调查 同样容量的煤气价格相差10元
前天,记者依照张先生所给的地址,找到了这家煤气店。记者看到,该店面门口的显眼位置树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今日气价,60元”。门口摆放了不少已经充好气的钢瓶,两名搬运工正在给摩托车上货,准备送货上门。一位搬运工告诉记者,煤气的容量是14.5公斤装的,60元的价格已经包含了送货上门的费用。“这个价格已经实行了大半个月了,别人都是这么用的,不会有什么问题。”一女店员说。当记者提出给液化气过秤,检查其是否足秤的要求时,一女店员答复称,店里没有秤,要过秤只能消费者自己想办法。记者观察发现,这家煤气店是有相关经营证照的。
随后,记者来到老城和新市区的多家煤气店,发现这些门店14.5公斤瓶装煤气的价格均为70元。“我们的进货价是65元,加上请搬运工的费用,卖70元只是微利。”新市区昌盛街一家液化气店经营者说。记者从源城区一家零售气库了解到,当天14.5公斤装液化气的批发价确为65元。
经营者 是低价经营策略
为何同样容量的煤气差价竟达10元,这当中是否重量和质量有问题?针对市民的疑惑和担心,上述低价煤气店的经营者回应说,“煤气不存在缺斤少两和质量方面的问题。”据该经营者介绍,他们的门店属于公司直营,节省了中间成本,因此能以现行的价格销售。
记者根据该门店提供的电话联系了其所属公司,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黄先生接受了记者采访。“这个价格已经实行了近一个月,是我们为了迎接公司的3周年成立庆典,而采取的一种经营策略,属于薄利多销。”黄先生说。对于煤气店里没有秤,消费者检查煤气重量不方便的现状,黄先生表示将尽快购置,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
业内 不排除掺入二甲醚
就张先生反映的同样容量煤气价格差别大的问题,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称,不排除是液化气里掺入了大量的二甲醚。
二甲醚的价格远比液化气低,如果往液化气里掺入二甲醚,价格就可以拉低。据该人士介绍,添加了二甲醚的液化气点燃的时候,火焰会很红。但是二甲醚的热值低于液化气,打个比方,如一瓶普通煤气可以烧40天,那这种煤气只能烧30天左右。最危险的是,二甲醚对橡胶密封圈和钢瓶有腐蚀作用,会引起漏气和降低钢瓶寿命,对燃具也具有较大的腐蚀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建设部曾专门发文,要求“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在使用中应采用城镇燃气用二甲醚专用气瓶、专用灶具等专用设备,不得使用非专用设备。企业销售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形成的复合燃料时,必须明示二甲醚和液化石油气的混合比例和热值。”
部门 将对此事展开调查
市质监局锅容管特科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市民反映的市区个别煤气门店煤气售价与同行差距较大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规范市场秩序。
据该负责人介绍,一家正规的煤气店必须要办齐燃气经营资质、消防安全等证照才能经营,经营过程中,应做到依法守法经营。被反映的煤气销售价格比同行便宜,有可能是煤气店采取薄利多销的一种经营策略,当然,也不排除其以次充好、融假掺假或短斤少两来盈利的不良行为,具体情况要对煤气检测后才能作出结论。如果煤气店以比同行较低价格销售的煤气能达到保质保量等国家相关标准,应该给予支持;如果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将进行严厉查处。该负责人透露,从目前情况看,我市液化气经营利润空间较大且不大规范,一些煤气门店为了吸引客户,同样容量液化气的销售价格相比有两三元钱差距是正常的。
市质监局表示,将加大对液化气行业的检查、监督力度,检查方法也力求突击性、隐蔽性,以真正检查出实情。作为煤气直接使用的消费者,也不妨做个有心人,对代充到家的瓶装煤气试称几瓶,如发现分量不足,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同时,为了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应到正规燃气店去充气,千万不要给没有经营资格的黑店充气。
本报记者 叶能军 张紫辉 文/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