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3个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在和平养起牛 他们瘦了牛却肥了

阅读提示

    和平彭寨镇的三个大学生黄研彭、陈日暖、黄祖鼎联手在家乡搞了个生态肉牛养殖场,他们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电脑网络,全身心投入养牛场,干劲十足。

黄研彭在牛棚里,他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养殖场。

      5月8日下午,记者在这个生态肉牛养殖场采访大学生黄研彭时,他说,养殖场养的四个优良品种的肉牛,从去年引进养殖到现在经历了几次大疾病,最少的有两次,最多的有四五次,但都一步步挺过来了,再过一两个月,30头牛就可以出栏了,年底争取达100头的存栏规模。

      “吾辈虽瘦,吾牛独肥”

      在养牛场采访,记者的感觉是,牛棚显得清爽干燥。
      “这些牛,从关外山东到南方养殖,他们适应吗?”记者问。黄研彭说,这次引进的还只是实验品种,四个品种择优饲养。第一批次四个品种的优质肉牛对环境的应激刺激现在是四至五个月,以后摸熟了牛的脾气,对应激刺激时间完全有望缩短到一个月时间,甚至更短。进行品种对比后,他发现,历木赞牛最好,总共爆发了两次疾病,安格斯牛种也还可以,相对来说,西门塔牛就不太适应,前后共爆发了五次疾病。牛栏里一个个膘肥体壮的黄牛,与黄研彭单薄的身子形成强烈对比,看得出来,这牛棚倾尽了他的全部心血,一肥一瘦,他戏谑地说:“吾辈虽瘦,吾牛独肥,值得!”

       电脑网络牛棚显神通

      “搞养殖就怕得病,养牛也是如此。先前,龙川老隆、东源船塘都有人引进过优质肉牛品种,结果就是因为牛病搞不定,两三个月后就歇手不干了。”黄研彭说。
      这偌大的牛舍怎么看不见一个兽医?黄研彭好像看出了我们的疑惑,随手打开电脑,一个专家名单就出现了,“都在这里了,有病了,找他们就行。”他说,每次给牛动手术都是依靠网上远程视频来完成的。
      黄研彭从江苏牧医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专业毕业,在珠海干过饲料。陈日暖毕业后在远洋货轮当水手,黄祖鼎毕业后从事软件技术开发。他们三人都是1984年生,对牛病都不太懂。
      今年2月的一天,早晨给牛喂料时,阿彭发现一头牛不吃不喝,肚子胀鼓鼓的,仔细一观察,原来是它贪嘴草料吃多了,结果出现了胃鼓气。他当即把手提电脑搬到牛舍里,然后打电话给网上的兽医。兽医在网上会商,建议对牛胃作个小的切口手术。根据兽医的建议,阿彭主刀对牛胃进行小切口手术,然后慢慢地把牛胃的胀气放出来,花费了两三个小时,牛又开始吃草了。这不,前几天,不知什么原因,一头牛出现了牛胃倒挂,在网上兽医建议下,他对牛进行了局部麻醉,在牛肚上作个切口,然后手工让牛胃恢复到正常位置。
     牛场里虽然见不到一个兽医,但在网上却有很多兽医。“这些兽医不少是我的朋友,他们都很乐意帮助我。”阿彭说,只要是人想干事,什么办法都能想得出来。当地村民说,以前家养的牛遇到这样的病,村里的兽医搞不定,还要到县里面请人,往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遇到牛病得严重的,兽医还没有请来,牛就死了。没想到阿彭通过这台电脑给牛动手术,两三个小时就搞定了,大学生养牛就是不一样。

      农村废料变成宝

      阿彭对饲料学有一定的研究,他说,不能直接喂牛或猪豆腐渣和草菇尾料,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才可拿来做饲料,而且这是一种很好的催肥配料,用来喂牛效果相当不错,牛膘也长得快,一天就可以长三四斤。
      他还计划搞个小型加工厂,专门用来对豆腐渣、草菇尾料进行加工。在牛场他们还进行黄竹草种植。这个草种一次可利用8至10年,生长三年就可达到丰产期,最高产时年产量可达到30多吨,一般的情况下可达到20多吨,一年可以收割7至8次,目前已喂了四个多月了,效果还不错。

    牛棚里的梦想

      阿彭说,养牛除了需要技术,还需要精心护理。今年1月,和平天气湿冷,昼夜温差很大,中午28度,凌晨三四点钟时,测量温度只有1度,最冷时甚至下降到零下2度。这让才引进1个多月的牛很不适应。为保温,他们只好在牛棚里生火为牛取暖,三个人换班,一个月下来三人都瘦了10多斤。
      据介绍,去年10月份,他们开始搞基建,建牛舍。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三人自己动手砌砖,花费了半个月时间。目前,他们正准备动手搞个沼气池,沼气池搞好后,年底时就不会为保温工作发愁了。去年12月底,养殖场引进这四个品种时,投入了30多万元。年轻的他们还有一个梦想,想通过配种来改造本地黄牛品种,待这批黄牛出栏后,他们准备从贵州一家公司引进印度孟拉牛来对本地牛品种进行改造。
      梦想越来越近,这三个大学生对养牛前景充满了信心,尽管创业阶段也遇到了资金和经验不足的困难,但他们铆足了劲,抱定“前方的路再难走也要闯一闯”的决心,决不退缩。
             本报记者 张涛  罗军
             特约记者 田冬平 文/图



相关热词搜索:养牛


上一篇:有人报警称其是吸毒者要自首 一查原是精神病人乱报警
下一篇:为“世客会”添新绿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