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农硕生在和平农村施展才华客家话水平“达到5级”
核心提示
在和平县四联中学,有六名“特别”的老师,他们的特别之处是,都是华南农业大学2008届在读农村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农硕生),教书之余从事课题研究。他们从事的是农教结合的项目研究,因此在学校的讲台上,村里的田间地头,都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远离喧嚣的大城市,在偏远的乡村中学传授知识,播撒希望。近日,记者走进四联中学,了解到了这些农硕生的一些故事。
广阔的农村为六名农硕生提供了很好的“用武之地”。
发展:由一个到六个
杨明亮是这六名农硕生中的其中一个,也是唯一一位本地人,他的家在和平县贝墩镇。
说起回家乡任教的原因,杨明亮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当初他以高分考上华南农业大学时,一向以他为荣的父亲曾一度不好意思跟别人说儿子在华南农业大学上学,而只说是在华南大学上学。因为在农村人的观念中,上“农”字号大学,毕业后还要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等于没有跳出“农门”,相比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就低人一等。
杨明亮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发誓要创出一番事业来,改变农村人的这种观念。本科毕业后,正巧碰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冀平在家乡四联中学搞农教结合的项目研究,杨明亮毫不犹豫就加入其中。他说,说句实在话,就是冲着和平是自己家乡,想为自己家乡农村做点事而回来的。
与杨明亮一样有类似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同校的重庆籍农硕生皮方强也抱着用所学知识改变农村面貌的想法来到了四联中学。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四个学农的硕士生。
如今,包括杨明亮在内,已有六个华南农业大学的农硕生在四联中学从事农教结合的项目研究。杨明亮说,队伍还会不断扩大,今年下学期还将会有学生加入农教结合这个项目。
故事:向农村朋友学客家话
六个农硕生从事农村与教育相结合的研究项目,需要与农民打交道,而与农民朋友交谈时,因为不懂当地方言,交流十分困难。他们六个人中,除了杨明亮能够听得懂外,其他的五个都不懂和平客家话,即使是来自广东清远的何思明也听不懂。何思明坦言,和平农村客家话很难懂。下乡接触村民,几乎全说本地话,她工作时必须找人当翻译,否则寸步难行。“不过,现在我能听懂一些了,应该达到5级水平了吧。”她笑言。
学校里开会,不管是否与己有关,他们能参加的都参加,练听力;随身必备一本笔记本,每天主动讨教几句方言,边学边记,有时还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客家话。“大家都乐意教我,每次看到村民微笑,我的心情就会很好。”何思明的好心情,不仅仅停留在学方言时,有时,他们利用下乡调查的机会,宣传文明礼仪、环境卫生……“村民很纯朴、很热情。”他们说,这就是选择农村的最大收获。
感慨:收入不高但有成就感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适应”,杨明亮坦言他“已渐渐喜欢上了这份事业”。他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今年2月份,彭寨一生态养牛场的一头牛生了较严重的病,他与黄研彭配合利用大学所学的兽医知识,让那头牛化险为夷。这使他第一次觉得“专业知识没白学,特有成就感”。
在城市当老师和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当老师,其收入是没法比的,前者收入高、业余时间更多,但农硕生们却偏偏选了后者。他们坦言说,自己不喜欢城市的功利和喧嚣,更倾向于乡村的纯粹和自然,从事的项目研究都很琐碎——资料收集、撰写方案、网络搜集等,虽忙碌,但充实。“下乡调查,每天有事情忙,让我们感到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
“我觉得问题不在于工作地点或性质,而是内心,现在有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他们的攀比意识太强,以为高收入能带来成就感。结果工作很忙,却不充实,心力交瘁。”皮方强这样说。
展望:农教结合绘新蓝图
据了解,四联中学为六个农硕生的科研项目提供了必要的帮助,让他们有时间潜心调研。已退休的四联中学的老校长叶亚被则热心地带着他们走村串户,到大坝食用菌厂、彭寨肉牛养殖场、东水镇灵芝种植场等地方调查,了解当地种养基地的生产情况,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通过调查研究,农硕生们发现,在和平县有比较丰富的资源,更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通过农教结合,一定可以推动和平县生态农业的发展。
“这次调查,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和成就感,并增强了搞农教结合的信心!”杨明亮在调查日记中这样写道。
据了解,目前他们已向和平县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和平县四联中学实行农教结合建设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园可行性分析报告》,他们相信,该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将能维持农教结合不断发展下去,并最终实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目标。
本报记者 张涛 罗军 文/图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