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一遇日全食奇观7月22日上演 我市只能看到日偏食
本报讯 (记者 周焕 黄丹) 提示:7月22日(下周三)上午,500年一遇的罕见日全食奇观将在我国上演,不过,我市只能看到偏食。,昨日上午,广东省天文学会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若天气晴好,槎城市民可在户外随意欣赏到日偏食景观,最佳观测时间为当日上午9时26分之后,日偏食时间将从上午8时许持续至10时左右,约2个小时。
观测提示:勿用肉眼观日食
记者从广东省天文科普网上了解到,7月22日的日全食,是21世纪中可看到的月亮遮掩太阳时间最长的日全食,全食时间最长可达6分39秒,最大食分为1.0799,全食带最大宽度为259公里。全食时间从上午8时53分开始,至12时18分结束,历时3小时25分。在我国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和上海等地可观测到日全食的全过程。而对同一地点而言,平均375年才可看到1次日全食。因此,这次日全食,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是距离最近、花钱最少、花费时间最短、目睹人数最多,而观测到全食时间最长的1次日全食。如果错失这次良机,在我国再次看到日全食,就要再等25年(2034年3月20日,西藏、青海部分地区可看到日全食)。
广东省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李建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在广州,7月22日上午可目睹到日偏食。而当日9时24分04秒,是广州观察日食的最佳时间(食甚),食分可达0.778,即太阳的视直径被月亮遮掩77.8%。李建基说,这是21世纪以来广州可看到日偏食的最大食分。
李建基说,若天气晴好,河源市民也可在户外观察到日偏食的景观,最佳观测时间比广州略晚几分钟,大约在当日上午9时26分之后,日偏食的时间将从上午8时许持续至10时左右。因为食甚发生在上午9时25分左右,太阳位置较高,人们不需要像去年那样找特殊开阔的地方就能看到。
旅行社:
未开通“追日”线路
7月22日的日全食天象持续时间、覆盖的人口稠密地区均为二千多年来之最,也被称为“世纪日食”。广州、东莞等地天文爱好者纷纷组团北上至湖北的武汉、宜昌、荆州等地欣赏这一天文奇观,而一些旅行社也已在华东、湖北、重庆、四川等可观赏到日全食的地区推出“追日”线路。河源旅游界动静如何?
昨日上午,记者先后拨通三家河源市内的旅行社,询问有无推出“日全食之旅”线路,得到的答复是未设计专门针对日全食景观的相关旅行线路。一家旅行社国内游线路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整个河源目前都没有旅行社开通专门针对日全食景观的旅游线路;不过,有兴趣观赏日全食的朋友,可报名参加7月22日当天刚好经过日全食中心地带(比如湖北、四川、浙江、上海等地)的旅行团,在旅游的同时欣赏到奇特的日全食景观。
孕妇不能看日食?
“想看看这个500年难道一见的天文现象,不过听说日全食会产生强烈的辐射,会对孕妇带来伤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呀?”市民王先生届时想和怀有身孕的妻子一起观看日全食,但心有疑惑,而记者就此咨询市区数家医院妇产科,医生均表示没有听说这种说法。
不可裸眼看日食
虽然在我市看不到日全食,但市民也有望看到“日偏食”,观赏日偏食市民该注意什么?据了解,观察日食时最重要是保护眼睛。X光片、电焊镜都是看日食合适的工具,但是千万不要直接盯着太阳看,以免眼睛被灼伤。
记者从眼科医生处了解到,虽然由于日食的时候太阳被全部或部分遮挡,日食期间阳光渐弱,一般人很容易在无保护的情况下用肉眼直接观看,并且不觉得比以前刺眼,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错觉,市民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甚至有失明危险。
因此,观看日偏食或日全食必须有保护措施,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专门的观测镜,最大程度地过滤掉杀伤力强大的紫外线和红外线等。需要强调的是,普通的墨镜透光率太高,观测太阳仍然很危险,市民可得注意,特别是家长应该叮嘱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千万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太阳。医院:
眼科医生:
妇科医生:
市民可通过电视、网络收看日全食
记者了解到,日全食当天,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等将选择一些最佳观测点,对日全食时的景观进行现场直播。同时,新浪网、土豆网、新民网等网站也会对本次日全食进行全程直播。此外,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将对日全食进行网络视频直播,有兴趣的公众可登录www.pmo.jsinfo.net,也可登录上海网上天文台(www.astron.sh.cn./live/2008eclipse)以及北京天文馆的网站,观看网络直播。
本报记者 周焕 黄丹
观测日食小贴士:
其一、采用日食观测镜或其他替代方法。合格的观测镜透光率小于0.1%,可将太阳的强光绝大部分过滤掉,且对紫外线也有屏蔽能力。据了解,这种眼镜一般在专门的天文器材商店有售。
如果买不到日食观测镜,能够找到电焊镜片也很好,还可以用普通玻璃制作:将木柴烧着后用烟把玻璃熏到足够黑就行。此外,用X光片叠几层、曝过光的胶卷(多用几层)或者把3.5寸电脑软盘的盘芯抽出来重叠几片,均可达到滤光的效果。使用这些方法观测,感觉不到刺眼就行。还要牢记“两戴一摘”,即在偏食阶段戴上日食眼镜看,让双眼适应黑暗;在月亮完全挡住太阳后的全食阶段摘下日食眼镜,用肉眼看,约4-5分钟;全食结束后应立即再戴上日食眼镜。即使戴了日食眼镜,也不能长时间地盯着看太阳看。
其二、采用“小孔成像”法。在一张厚纸上,用针扎一些直径小于1毫米的小孔,对向太阳,在厚纸板的后面,用一张白纸作“屏幕”,就可以看到许多太阳像了。
其三、望远镜对向太阳,进行投影观测,可以看到比较大的太阳像。具体方法是,用三角架把望远镜对准太阳后固定,在目镜(朝着眼睛一侧的镜片)的后面放一张白纸。
其四、水中看太阳的倒影。因水面会吸收或散射部分太阳光,因此可以在空地上放一盆水,再往水中倒入一些墨汁,水中太阳的亮度就会大大降低。
相关链接:
日全食的持续时间
日全食的时间长短,同月球影锥在地面上移动的速度以及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
由于月球的视直径仅略大于太阳,在地面上的影子一般直径不会超过250km,同时月影在地面移动速度很快,一般达到2500km/h,因此日全食的时间都是很短暂的和很少地区能看到的。
在全食带的某个地点所看到的日全食时间通常只有两三分钟,最多不超过7分钟40秒。如果全食带经过赤道附近地区,日全食时间就可延续到7分40秒,这时是观测日全食的最好机会。
在发生日环食时,月亮总是位于远地点附近,这时月亮运行的速度较慢,因此日环食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日环食发生在赤道附近,那 么在赤道附近观测日环食的时间可长达12分42秒,当然如果专门组织高速飞机看日全食那就另当别论。
就全球范围来说,如果把月亮半影开始遮掩日面的时间计算在内,日食时间的长度由初亏至复圆的整个过程可长达三个半小时。日偏食的时候,由于月影范围大于其本影,食相经过的时间长短要视食分的大小而定,食分愈大,时间也就愈长。
那么今年的日全食持续时间有多长呢?2009年的日全食发生前几小时,月球刚刚从近地点经过,而太阳又恰恰处在远地点附近。因此,平时看起来跟太阳差不多大的月球,此时看上去就会比太阳大8%,投在地球上的阴影也会比往常宽得多。实际上,这次日全食将是未来123年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可谓“绝后”——至少现在还活着的人,都等不到下一场持续更久的日全食了。(据日全食网)
日全食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日食。从地球上可观测到月球挡住了照射到地球的太阳光。
一次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等5个阶段。而这次日全食从初亏至复圆长达两个多小时。日全食发生时,温度会突然下降,湿度会突然增大。而且日全食持续时间越长,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速度的变化不同,同一个地方如果再看到一次日全食的话要隔300年。
(据新华社)
日全食六大迷人景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22日将发生日全食,在最精彩的几分钟全食时间内,公众可欣赏到日全食六大迷人景象:
一、钻石环弧光乍现。在日全食将要开始时,日面的东边缘只剩下窄窄的一段亮弧,发出像钻石似的光芒,好像强光照耀下的钻石戒指,这就是美丽的“钻石环”。
二、贝利珠璀璨夺目。紧接着出现一串发光的亮点,像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它们高悬于漆黑的天空,这是日全食展现的又一件异宝——贝利珠,通常只出现一两秒。
三、俯视大地飞影惊魂。在日全食食既(即月球开始将太阳完全遮挡)之前,日全食地区的观测者如果站在很高处俯瞰大地,天气的晴朗条件下,就能看到如科幻电影中的黑影,在大地上从西向东飞驰而去。
四、仰观日轮仪态醉人。此时再举头仰望,只见一轮黑色的月影,在朦胧光环的护卫下,悬于高高的星空,在这一轮月影的边上是玫瑰红的光圈,那是色球,色球上面跳动一些熊熊燃烧的烈焰,有如排山倒海般地从太阳表面喷出来,这是弧状的日珥。
五、久违水星露真容。此时,在隐身日轮东边不远处是平时难得露面的水星。在这黑色圆盘西边较远处则是光华四射的金星和红色的火星。
六、远眺地平若梦幻。在日全食的“夜空”之下,有时可观赏到南、北地平线上泛着仿若日落后的橙红色,并让大地景物披上淡淡的梦幻色彩。东、西方地平线上有时会出现锥状阴影,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据新华社)
名词解释
日食:人们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可太阳的出现总是圆满的,只有当日食发生时,太阳才会发生亏缺。这是因为月亮绕着地球公转,每月一次经过太阳的方向,称为朔日,也就是中国历法的初一。如果经过时恰好挡住太阳,就会发生日食。由于日与地、月与地的距离有些许变化,月亮投向地球的影子略有长短,形成的日食也分为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几类。日食经常发生,很容易观测到,但日全食才是真正的奇观。每百年平均发生的238次日食中,76次是日全食,但能看到全食的地方却不多。
初亏:日食开始。食甚:日食中心时刻(月球中心距离太阳中心最近时间)。复圆:日食结束。
相关阅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