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10时许,家住龙川县城的叶先生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儿,来到水坑风景区的千佛塔前。今天立秋,台风“天鹅”刚刚擦翼而过,不太炽热的阳光洒落在景区内山峰的树冠上,天气还算清凉。几年前,当他还是单身青年的时候,就这里就是他常花5元钱买门票来此处登高望远散心游玩;与当年有所不同的是,现在即便是一家三口,到这里来也无勿需买门票了。
而事实上,由于已成为“免费公园”的水坑风景区,离县城仅有一公里的路程,加之空气清新,草木葱郁,这里早已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健身的绝佳去处。

水坑风景区的前世今生
水坑风景区占地3.5平方公里,位于龙川县城东面。在未开发之前,这里的青山绿树、溪涧沟渠、山岩植被等自然风光,如同“世外桃园”一般,少有人知。
1998年8月10日,龙川县政府成立“龙川县水坑生态旅游娱乐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该旅游区的规划、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1998年6月,龙川投入资金450万元,由县旅游局对水坑进行规划开发,建成通往景区的硬化公路和一个达3000平方米的硬化停车场,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景区大门,4个风格各异的亭阁,设置了三个游泳池,5公里长的旅游步道。
1999年1月29日,水坑旅游区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对外试业开放。当年,景区接待游客81119人次,营业收入24.34万元;2000年接待游客106532人次,营业收入47.32万元;2001年接待游客140835人次,营业收入55.81万元。
据介绍,水坑旅游区的门票长期保持在5元每人每次的水平,最高时实行过15元每人每次的票价。儿童票价则按成人票价的一半收取。此外,该景区对前来健身休闲的当地居民采取优惠措施,当地居民凭有效证件,花30元钱便可办理月票。
2002年10月9日,经市旅游局初评与推荐,省旅游局组织评定组评定,龙川县水坑生态旅游娱乐区升格为国家AA级旅游区。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的水坑,从此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并更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寻芳探幽。
AA级风景区的嬗变动因
藏在“深闺”的山野风光,被升格为生态风景区,这对生于斯长与斯的县城居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人们在免却从前寻芳探幽的不便之时,也理所当然地要为如今所享受到的便捷买单。如果没有2003年的那场“非典”,水坑风景区或许仍然是河源境内众多旅游风景区当中的虽不冷清但也谈不上热门的一个。
事情的变化起源于2003年的那场“非典”2003年那场。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以及随之兴起的全民健身热潮,改变了水坑风景区的命运—— 2003年4月,“非典”肆虐,龙川县委县政府充分听取民意,在认真研究之后,决定将水坑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水坑风景区从此成为可自由出入的“免费公园”。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县城居民和外来游客前往水坑登高望远寻芳探幽的兴致与热情。据了解,免票后的水坑风景区,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1000人次,两个月的游客人数就相当于免票前全年接待游客的总数。
还景于民的做法与启示
当地政府部门将水坑风景区还景于民的做法,得到了县城居民的一致认可。于此同时,景区游客的增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水坑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黄承远告诉记者,由于原本是按照收费景区模式来规划建设的,因此,按标准建设的各项设施在人流量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免费开放后,大量游客涌向水坑景区,使景区内车流人流激增,超出规划时的接纳能力;另外,由于部分游客素质有待提高,景区免费开放以来,大量游客的涌入,景区内每天产生大量白色垃圾及各种废弃物,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让人头痛的是,一些闲杂人员对景区内的各项设施的偷窃与破坏,让景区工作人员防不胜防。
据了解,水坑风景区免收门票后,除景区内的游泳池仍旧在收费营业外,其他一些收费的娱乐及健身设施,均被一一拆除。从免收门票当年,当地政府每年拨付给景区用于日常维护、支付工人工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从12万元逐年提高至如今的15万,而这,远远低于免收门票之前景区一年的营业收入。
还景于民的做法,还景于民之后,在鼓励更多民众开展积极健康的娱乐健身活动和优化景区内的风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和良性发展的态势,不仅仅只是水坑风景区所面临的问题。对于河源这样一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来说,水坑的做法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或许能够有所启示。
本报记者 周焕 叶能军 特约记者刘伟东 文\图
延伸阅读
广州公园免费首日问题不断 市民担忧

■几名游客站在飞机上拍纪念照。

■越秀公园,一名游客躺在凳子上看报纸。

■家长带着孩子在公园随地小便。

■越秀公园原来的售票窗前,市民排队退票。
游人激增,不文明行为频现,游客最担心治安问题
广州市内32个公园昨天开始进入免费开放时代,但首日免费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许多公园不仅成了派发传单的“乐土”,而且还出现了乱丢烟头、摘花、爬栏杆、摸石螺等不文明行为,给公园的环境和设施带来破坏。一些市民表示,公园免费后最为担心的是人数激增,三教九流进入公园,给公园带来治安和环境污染问题。
免费惹来问题一箩筐
记者走访多家公园发现,免费首日游人增多,但是也出现了许多不文明甚至有破坏公园景观之嫌的现象……
烈士陵园 游客不堪派传单骚扰
昨日记者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看到,有销售人员三三两两地对立而站,占据林阴小道的两旁,脚底下散落着各色被丢弃的传单。一名游客说:“在观赏湖景的时候,突然一张传单送上我面前,害我吓了一跳。”在接到市民投诉后,保安对进园的销售人员进行了驱赶。游客陈伯对记者说:“退休后我每天都来公园晨运,因为公园里宁静且空气清新,但现在人多杂乱,跟大街上一样,免费对于退休的我们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在越秀公园,同样有派发传单的现象。在通往广州标志性雕塑——五羊石像的石阶上,一个销售员不断向游客递传单。有游客表示,以前这些派传单的人多数出现在门口,现在免费了,他们就跑到游客最多的景点来了。这种利用免费公园来派发传单的行为,公园方面应该大力打击,要不然以后连小贩都会跑到公园里摆摊。
东山湖公园 环卫工日捡上百烟头
记者在东山湖公园了解到,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比平时增多了。一名姓胡的环卫工表示,昨日上午,她在园区光烟头就捡了上百个,加上其他的丢弃物,“来来去去都倒了十多次垃圾”。她说,仅清扫随地丢弃的垃圾,工作量就比平时多出一倍以上。
流花公园 游客池边摘花摸螺
在流花公园南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来游园的游客明显比前两天多,但主要以周边居民为主,由于靠近火车站,也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来公园游玩。
“好靓啊!”在西门附近的荷花池旁,许多游人面对荷花美景啧啧赞叹。记者看到,竟有游客探下身去,想伸手摘一株荷花,尽管最后没有得逞,但此举还是让其他游客唏嘘不已。
由于荷花池边有很多螺,竟有一些市民前来摸螺。记者注意到,两个20岁左右的年轻男子,绕荷花池巡视一遍后,随后俯身摸起螺来,半个小时后,他们摸的螺就装满了一个大塑料袋。一名环卫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荷花池里的水很清澈,适合螺生长,每年水池边都有很多螺。“如果看到有人摸螺,我都会叫保安过来阻止,但还是有人常来摸螺。以后公园免费了,估计这方面的管理难度会更大。”
市民意见
晨练老人:进来的人鱼龙混杂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天河公园随机采访了多名晨运老人,其中超过六成对公园免费这样的大好事并不是很"感冒"。
家住天府路附近的张大妈担忧地说:"我和小区的退休老人每天早上都会过来打打太极、聊聊天,活动完后会一起喝早茶。我们晨运时,手提包等都是放在附近的凳子上,都不怎么仔细看管。现在公园免费了,进来的人鱼龙混杂,以后来晨运,财物比较容易被盗,提包等东西就得小心看管了。所以我觉得公园还是收费好点。"
记者走访全市多家公园发现,不少晨练老人对免费后公园的财物安全表示担忧。在越秀公园里,一位老人说,公园靠近火车站,人员复杂,免费后恐怕会有很多闲杂人员在公园闲逛,以后老人家都不敢在晚上来了。
天河白领:担心不法分子乘机而入
记者采访了15名在天河公园附近上班的金融、地产、通信等行业的白领,其中多数人表示,公园免费会导致大量人涌入,无疑将增加公园景点、设施的维护压力,不法分子也可能乘机而入。
家住天河公园附近的陈小姐认为,收门票费的最大好处在于为进公园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一旦门槛没了,任何人都能进入公园,包括小偷等不法分子和一些流浪汉,"这样我就很害怕逛公园了,被偷被抢,破财是一方面,主要是太影响心情"。同时,人流的增加也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增加,对公园的环境也会造成破坏。
相关评论
罪案多,谁之过?
正 堂
前一段时间,有两条消息令我喜忧参半。一是广州新增免费公园32个,二是开放一个多月来,这些公园内的罪案率有所上升。新增免费公园可喜,而罪案上升引发的有关方面的某些观点,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相关举措则令人担心。
一曰,“免费后人流量骤增,对公园的治安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由此,我担心游客骤增而公园收入骤减,导致保安监管力量不增反减,让不法分子轻易得手。二曰,“进入免费公园的外来人员占了新增人员的20%”、“人员类型增多,治安情况变得复杂多样”。由此,我担心有关部门会出台诸如暂住证之类的东西,将外来务工人员变相拒之公园门外。实际上,他们是最需要免费公园的群体之一。三曰,“公园一免费罪案就上升”。由此,我担心这会给那些因免费开放导致既得利益受到冲击的群体授之以柄,从而为下一批免费公园出台增加难度。
广州市公园里的发案率为什么上升?我看除了游客骤增、闲散人员与外来人员比重大等原因外,其他因素也不能忽视。安全是检验公共服务场所工作绩效的硬指标。市府既然制定了免费开放的决策,那么,职能部门就应积极抓好落实,将好事办好。对因此可能带来的治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早应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出了问题也应先找主观原因,不能顾左右而言其他,否则于事无补。
“公园一开放罪案就上升”之说难以服人,还因为,新增这些免费公园之前,本市的罪案发生率就一直居高不下。是不是取消免费公园了,发案率就降下来了?还有待实践检验。正如无论怎么教育提醒,每年暑期总会有孩子因戏水而溺亡,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怪罪于学校放暑假一样,我们也不能把罪案上升归根于公园免费开放。这个大前提不能错位,否则,就找不准原因。找不准原因,所出台的对策办法就会因缺少针对性而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