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 震”恸心扉五次入川 一河源籍志愿者赴灾区助学故事

【核心提示】

      “5·12”汶川大地震,震恸中华,也震恸了和张飞尧一样曾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奋战过的志愿者们的心。

      第一次赴川参与抗震救灾的15 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里,他经历了 6.6 级强余震,经历了大山即将崩于身后的生死关头,目睹了灾区学生那一双双揪痛人心的眼睛。

      “张老师,你把我女儿带到广东去读书吧。”面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学生家长的求助,张飞尧的心被揪痛了。从此,他记住了这位家长无助之时的期盼,记住了灾区的孩子们那一双双揪痛人心的眼神,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助学之路。

      “5·12”至今,他先后5 次入川,实地探访100 多名地震灾区亟需经济资助和精神抚慰的孩子。

张飞尧和东莞一助学团体赴川助学。

“震”恸心扉

      “我们步行几个小时去到平武县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石坎乡(离南坝镇十几公里)。

      “因为道路全部被毁,至今没有大型机械进去,一路可说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坍塌的房屋和河谷被全部埋没,两处大山在强烈的震荡中合二为一,导致石坎有两个村荡然无存,南坝小学也被夷为平地、伤亡惨重!

      “石坎街上满片废墟,至今仍然有人数不详的人压在废墟下面……遭遇重创的石坎、水观乡数千名乡亲无家可归,更有数百人罹难、失踪……”

 ——摘自张飞尧日记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张飞尧正在广州一家心理咨询公司上班。从地震第三天开始,来自抗震救灾前线的消息说,灾区同胞尤其是孩子们,亟需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而此时,张飞尧所在的心理咨询公司因即将停业注销,不少心理咨询师正随时待命开赴地震灾区。于是,前线志愿者以平武县南坝镇垭头坪帐篷学校的名义,向绵阳市教育局提出申请。

      5 月27 日中午,张飞尧收到绵阳市教育局通过传真发来的通知后,即收拾行装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当晚8 时飞抵绵阳。次日凌晨1 时,张飞尧即随同北京志愿者运送病人的车队前往帐篷学校。经过3 个多小时的路程后,抵达目的地,接管救援基地的物质,加入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29 日,张飞尧准备在“六一”儿童节前赶到垭头坪帐篷学校,和那里的孩子一起联欢,并给孩子们送去文具和礼品。然而,在大家决定前往帐篷学校的当日,曾有过一面之缘的一位北京志愿者电话告知他,唐家山堰塞湖情势危急,一旦溃堤,垭头坪帐篷学校所在的南坝镇就会成为进退失据的孤岛。

      去,还是不去?领队王老师语气凝重地对大家说,无论如何,我们得赶到垭头坪,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帐篷学校有一个联欢会,孩子们等着我们呢。当日下午6 时,张飞尧一行6 人终于赶到了帐篷学校。

      6 月6 日,一场大雨从上午一直下到傍晚。此时,志愿者们扎营的地方背靠一座到处是裂缝的大山,随时可能发生大面积塌方,而帐篷的附近,就安置着1 千多名灾区同胞。撤还是不撤?领队王老师拿主意说,我们还是留下来吧,万一发生塌方,我们可以为住在这里的灾区同胞们提供帮助。

      当晚,大家聚在一起,确定好撤退路线以及大伙的分工,一直聊到次日凌晨3点。

      采访时,说到这里,张飞尧感慨万分:“那一刻,坐在帐篷里,想着身后随时可能塌方的山体和附近的灾区同胞,大家都有一种看破生死的感觉,我当时突然有一种精神上得到升华的体验。”

走上助学路

打开电脑,看到自己5 次赴川助学拍下的照片时,张飞尧感慨万分。

      “5.12,已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然而,我们希望处于灾区的人们不会被遗忘,这里的孩子和他们苦难的家庭不会被遗忘,因为,灾后重建需要8 年,漫长的人生路上,他们需要有人和他们守望相助,而不是只凭借一些人们一时的热情。有爱就有希望,让我们携起手,为这里的孩子和他们猝遭震痛的家庭,照亮一程……” 

——摘自张飞尧日记

      第一次赴川参与抗震救灾志愿工作,让张飞尧目睹了灾区同胞和孩子们的悲痛与苦难,而这,正是他最终走上助学之路最直接的动因。

      去年6 月初的一天,张飞尧去学生帐篷做心理辅导工作时,学生马天蓉的父亲马如周恳求他:“张老师,你把我的女儿带到广东去读书吧。家里什么都没有了,孩子很聪明,也很懂事, 但她留在这里也无心读书,不能耽误她。” 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一个父亲,无论如何不会这样把自己15 岁的女儿托付给一个陌生的志愿者。马如周的眼神和语气,深深地揪痛了张飞尧的心。他说,当时他下定决心,不管怎样,也要帮助马天蓉读完书。

      在第一次入川做志愿者的日子里,有不少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学生找到张飞尧,向他倾诉无心继续读书的想法。看着这些本应像春光般灿烂的学生们脸上忧郁的神情,张飞尧的心,痛了,可是凭自己一己之力无法资助这么多的学生。

      回到广州后,他将自己在灾区目睹的情况写成帖子,发到网上,很快就有网友跟他取得联系,表示愿意为灾区的孩子们提供资助,但需要他提供学生们详细的资料。

      张飞尧说,后来,经过他牵线搭桥,他的朋友卓先生决定每月资助马天蓉200 元钱。今年暑假,马天蓉在亲戚的陪同下,来到连平。在卓先生的餐馆里,马天蓉打了一个多月的暑期工。让张飞尧备感欣慰的是,马天蓉与去年相比,自信了许多,也开朗了许多。

      去年6 月30 日,广州的一位朋友提醒张飞尧,如果要助学,就应该在实地探访之后,向资助者提供受助学生详尽的资料,这样才能增加可信度,联系到更多愿意提供资助的热心人。

      去年7 月初8 月末和10 月初,张飞尧两次赴川实地探访并搜集需要帮助的学生资料。8 月底,第三次赴川的张飞尧,决定前往平武县受灾最严重的南坝镇石坎乡实地探访需要资助的学生。当月25 日,当他在南坝镇一名当地志愿者家中留宿时,对方告诉他,石坎乡可能正在流行瘟疫,很危险,劝他不要去了。两次赴川,都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收集到需要资助的学生的资料,张飞尧不想在第三次赴川之后依然空手而回。

      当张飞尧历尽艰辛赶到石坎时,才知道这里并未发生瘟疫,刚刚在此流行的痢疾已在当地卫生部门的努力下有所缓解。在这里呆了三天,张飞尧天天忙着走访学生家庭,一一了解及详细记录需要帮扶的学生的资料。由于当地缺少帐篷,有一天,他和同行的一名香港义工的食宿都成了问题。最后,路遇一名当地的卫生防疫工人,这位好心的工人带他们在一位村民家中吃了晚饭,当晚,三人挤在本来只能够一个人住宿的帐篷中过了一夜。这一次入川,张飞尧感染了痢疾,直到回到广州才治疗好。

      就在8 月底张飞尧第三次赴川途中,他接到一名网友的问候短信,对方表示愿意为孩子们提供资助。但没过几天,这位网友突然发来短信责问他:“你是骗子,报警抓你!以后再也不相信你了。”

       对于网友的质疑和责问,张飞尧的想法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会证明一切。他告诉对方,你可以去绵阳市和平武县相关部门调查我的资料。

      回广州后,张飞尧很快将孩子们的资料发到网上,很快就有人联系到他,并根据他提供的资料,资助了30 多名学生。让张飞尧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些提供资助的网友当中,就包括那位曾发短信骂他是骗子的网友。

揪心的回访

      “今天,再次来到平武县南坝镇石坎乡,离地震一年多了,让我感到震惊的是,石坎没多大变化!

      “要说变化最大的是,我进石坎时竟然不认得路了!为何?山洪、泥石流不断地改变着道路的模样!

      “你可以想象经过一年多风吹日晒的帐篷是怎么样的吗?!它能抵挡夏日的酷暑和冬天的风霜雪雨吗?又一个难熬的冬天即将到来!非常震惊也非常难受。”

 ——张飞尧网上的留言

      10 月26 日,张飞尧第五次赴川。

      与前四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张飞尧是带着河源网友的牵挂与祝福上路的。

      网友“卫剑”在一次聚会中,结识了张飞尧。得知张飞尧曾四次赴川助学,“卫剑”很受感动。10 月29 日,“卫剑”在河源某论坛上发帖公布了张飞尧四次入川时拍下的照片,并用充满深情的文字,呼吁网友们加入到助学的队伍中来。

      11 月3 日,在连平县城,记者见到了当日凌晨刚刚从四川赶回来的张飞尧。

      这次入川,他共搜集了100 多名需要资助的学生的详细资料,每一名学生,他都照了照片。有些家庭特别苦难的学生,他一一实地走访。

      张飞尧说,由于资助者和被资助学生是根据他所提供的资料直接联系的, 而这次入川回访,他得知已有个别资助者停止了对学生的资助。于是,他决定降低资助的门槛,将每生每月100 至 200 元的标准改为每学期资助200 元,以便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助学的队伍中来。

      让张飞尧感动的是, 去年8 月,在前往四川的火车上,他收到一位曾通过他提供的资料资助过灾区学生的贵州网友的短信,对方告诉他,在网上得知他多次自费入川助学,决定资助他一笔钱,作为他入川的盘缠。去年10 月,张飞尧所在公司的一位同事,得知张飞尧即将赴川助学,当即将一个装着 800 元奖金尚未开封的信封交给了他作路费。

      张飞尧并不富裕,相反,在他第一次入川返回之后,因公司停业,他失业了。由于家中经济拮据,第二次入川时的路费,都是他找朋友借来的。五次入川,前前后后,张飞尧总共花了1万元左右。

      张飞尧说,第二次赴川时,他骗妻子说自己是公司派去的,不用自己花钱。可这次赴川回来时,他不小心说漏了嘴。得知他自费赴川助学,妻子和身边的朋友都不理解他。

      后来,在他的耐心劝说下,虽然家中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妻子还是慢慢理解了他。

      “人生一辈子,有两种事情不能等,一是尽孝道;二是行善。” 早在2006 年就在广州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张飞尧,在五次入川之后,用这句话来诠释自己在“5· 12”抗震救灾第一线的经历和此后的助学行动。

      这次回访,让张飞尧最受震动的是那些至今未得到资助的孩子们落落寡欢的面孔。张飞尧说,灾区的学生们一方面需要经济上的帮扶,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温暖,“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资助灾区孩子们的行列中来。”

   更多精彩请登录河源民生论坛: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16387&highlight=%CB%C4%B4%A8






上一篇:暧昧休闲场所令不少市民带着小孩绕道走 警方提出警告
下一篇:首批食品流通许可证核发 我市共有20名食品经营户获得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