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久病床前有个好婆婆 75岁阿婆16年如一日照顾患病儿媳

16年来,七旬阿婆照顾患病儿媳的这一幕,每天都在重复着。

姓名:袁笠喜

性别:女

感动理由:爱使一个厄运不断的家庭显得温暖

      驼背的袁笠喜颤颤巍巍地托起儿媳,艰难地将她的头挪到自己的胳肢窝下靠着,另一只手从碗里挖了一勺热腾腾的饭,送到她嘴里,整个喂饭过程大约需要半个小时,放下儿媳时,袁笠喜的额头上早已布满了汗水……

      16 年来,七旬阿婆照顾患病儿媳的这一幕,每天都在埔前镇上村村重复着。

不幸降临到普通家庭

      袁阿婆现年75 岁,膝下有三子一女。16 年前,这个原本完整、幸福的家庭不幸发生了一场变故,大儿子的妻子温新花突然神经紊乱,离家出走,家人心急如焚,四处寻找,最后在双江镇的一户农户的墙角里找到了她。经过三天三夜的折腾,温新花的病情雪上加霜,从此神志恍惚无常。

      患病之初,温新花还能自理生活,但因没有良好的跟进治疗,病情愈发严重,终于有一天,温新花卧床不起了。此后,料理儿媳的事就全部落在了袁阿婆的身上。

      先是儿媳发病,接着又有一个双胞胎孙子夭折,再加上4 年前老伴离开人世。一个家庭接踵而来的遭遇,让年迈的袁阿婆肩负着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古稀之年的袁阿婆早已挺不直腰杆,成为了驼背。

阿婆16年如一日照顾儿媳

      16 年过去了,本该颐养天年的七旬袁阿婆依然是儿媳的全职 “保姆”。袁阿婆一人不仅包揽了所有家务活,还把给儿媳喂饭、洗澡擦身当作自己的日常“作业”。 “儿媳有时闹脾气,喂饭不肯吃,把碗给摔烂过几次。”袁阿婆没有怨言,将破碎的碗捡到一边,再盛一碗继续喂,直到儿媳吃饱为止。

      儿媳方便是最大的难题,必须要由袁阿婆背下床,40 公斤的身躯往袁阿婆身上一压,老人要胸闷气短好一阵。为背负儿媳,老人不知摔了多少跤。好几次摔倒后,两人一起瘫坐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袁阿婆实在抱不起她,而邻居又不在家。她只得用被子裹住儿媳,像渔翁收网一样一步一步将儿媳身子往床上拖。

      因为儿媳没有自控能力,冬天睡觉蹬被子是常有的事。为此,袁阿婆每天夜里都要起床为媳妇盖被子,自己真正连续睡眠不超过5 个小时。“早几年有一次,她晚上睡觉从床上跌了下来,受冻了一个晚上,我生怕哪天她会再跌下床!”袁阿婆给记者讲述七八年前的一次意外,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今年8 月,市、区、镇妇联和残联为温新花检查身体,认为她患有内风湿病,依目前的状况,治疗已没有任何意义,专家建议其家人加强护理,可以延续其寿命。听到这一消息后,袁阿婆倍感痛惜,比以前更加悉心照顾儿媳了。

“这份真情超出了母爱”

      袁阿婆的大儿子常年在外打散工,其孙女靠政府和社会的资助也在外求学,家庭经济虽然拮据,但正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和爱,家中仍然有一些好心村民的光顾和嘘寒问暖,使得一个原本不健全的家庭散发出一些欢乐和祥和。

      昨天,谈起袁阿婆,上村村主任古春波感叹说:这份情甚至超出了母爱!“袁笠喜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她是全村广大母亲的骄傲,是妇女学习的榜样。”他希望广大妇女学习袁笠喜勇于奉献、爱心博大的高尚品德,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希望每个家庭都能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让真情温暖家的每个角落。”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袁阿婆却成了久病床前的好婆婆,尽管温新花神志不清,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份感情她能体会得到。昨日,听到我们谈话的内容,温新花咿咿呀呀地说出话来,袁阿婆说,她高兴时会这么表现。本报记者 俞冰传 文/图






上一篇:大学城周末乘车难 车少人挤不少学生干脆步行到市区
下一篇:回忆童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