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冬至日你吃萝卜粄了吗 有商家一天卖掉1200多个萝卜粄

●在河源、惠州等客家地区,萝卜粄成冬至日一种特色小吃
●时代变迁,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冬至日的节日气氛日渐变淡

在河源,萝卜粄成为冬至日的一种特色小吃。

      “老板,还有萝卜粄吗?”

      “不好意思,已经卖完了啊。”

       昨天上午10 点30 分许,源城区公园市场附近的潘克识早餐店中,类似的对话不断地上演。当天,该店卖出的萝卜粄是平时销量的10 倍,但仍有很多人因买不到萝卜粄而满脸失望地离开。

      萝卜粄卖得火,是因为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在河源、惠州等客家地区,冬至日吃萝卜粄已成一种习俗。

一天卖掉1200多个萝卜粄

      潘克识早餐店所出售的萝卜粄在老城小有名气。记者看到,昨天一大早,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 我要6 个生的,回家自己煮。”一位中年妇女走进店里说。而老板娘李素梅正忙着和糯米粉,自顾不暇。在她身边,三名女子正在包萝卜粄,一刻也没停下。李素梅说,为了做出足够多的粄,自己差不多一晚上没有睡觉,还找来亲戚朋友做帮手,一共做了1200 多个萝卜粄,但到了10 点多,还是不够卖。“每年冬至都是这样,实在做不出那么多。”李素梅一边说着,一边将和好的面放上台面。

      以前到了冬至,河源人家家户户都会做萝卜粄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遵循传统的人渐渐变少,想吃的人也不在家里做了,纷纷到外面买回家吃。在外地人看来,萝卜粄就像北方人过冬至一定要吃的饺子,做法也一样,只不过个个都是超大号的。据了解,萝卜粄皮是糯米粉擀制的,主馅由炒熟后的萝卜、虾米组成,辅料为鱿鱼丝、豆腐皮、炸肉渣等,可以煮着吃、蒸着吃,也可以煎着吃。潘克识早餐店虽然连招牌都没有,但附近居民都知道,这家店的萝卜粄是附近的“头牌”。

小小萝卜粄已卖30年

      李素梅家做萝卜粄卖已经有近30 年历史。她们家本是水库移民,上世纪80 年代初,为了养家糊口,她的父母走上街头摆宵夜档,在鳄湖边的老榕树下专卖萝卜粄。尽管做的是客家妇女都会做的食品,但李素梅的母亲黎葵花心灵手巧,做出的萝卜粄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小小萝卜粄,养活了一家 8 口人。李素梅继承了父母的衣钵,前几年结束了在路边风吹雨打的日子,与丈夫在公园市场边开了这家早餐店。

      平时,店里的萝卜粄2 块钱一个,但昨天是冬至,许多老客户提前预定,要大个馅多的买回家吃,因此每个售价3元。前来购买的人丝毫不觉得贵,有的一买就是10 多个。黎葵花说,以前做萝卜粄就是放点萝卜丝与虾米,现在馅料不仅增加至7、8 种,过节了客人还会提出专门的要求,想吃得更开心一些。

      看着客人们大快朵颐,记者也忍不住要店主端上两个萝卜粄“解解馋”。热气腾腾的萝卜粄加上汤料,咬上一口,皮薄肉厚,满口飘香,回味无穷。

萝卜粄成节日美食

      冬至日为什么要吃萝卜粄?虽然做萝卜粄生意已经30 多年,李素梅的母亲黎葵花仍然说不清楚其中缘由。她说,这个习俗从祖辈时就已有了,到了冬至日,家家户户都会做萝卜粄,“以前生活都不好,萝卜粄就是过节时最好的食物了”。

      黎葵花说,河源人爱吃萝卜粄的习惯一直没变,“八十年代时,我们每个卖5 毛钱,最多时能卖1000 多个。”现在,每年冬至他们依旧要卖出1000 多个萝卜粄,依旧是供不应求。

      对于萝卜粄的这种感情,前来买萝卜粄的刘老伯感触颇深。他说,萝卜粄的味道从小时候就已经留在了记忆中。那时,他的母亲每过冬至就会做萝卜粄,他会守在一边看母亲做,“我很喜欢吃,一般人吃一两个,我可以吃四、五个。”

      刘老伯已经69 岁了,但每年的冬至日,他仍忍不住会想起萝卜粄,想起小时候留在口齿间的萝卜和虾仁的清香。

新闻1+1

冬至的节日气氛渐淡

      作为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以前,人们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但随着人们生活环境和习惯的变化,冬至日的节日气氛已经渐渐变淡。

      刘老伯是源城区下角街道居民,从小在河源城长大。在他的记忆中,冬至是比过年还要隆重的节日。“到了冬至日,每家都会买鸡、鸭和猪肉,做萝卜粄吃,还要祭祖,很隆重。”他说,小时候大家都很期待冬至日的到来,因为那一天可以吃到好吃的,和过年一样开心。

      据了解,在河源,人们过冬至时有“进补”的习俗,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准备一顿丰盛味美、营养价值高的美食,进补身体,还有“冬节到时羊酒香,进补身体最合时”的俗说;同时,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祖先,祭祖时,家家磨粉成团,以肉、菜为馅,或把湿米团用木模印成圆形蒸熟,作为祀先祭社之品,名叫“冬至团”,表达缅怀先祖及合家团圆之意;此外,一些人还会选择在这一天酿酒,因为他们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 “但是,今年过冬至,节日气氛就淡了很多。”刘老伯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冬至日 “能吃到好吃的”就没有了那么多的期待。“这几年,在家里做萝卜粄吃的人很少了,一些人也不惦记这个味了。”刘老伯说,他和家人每年冬至日都会吃萝卜粄,但“女儿、儿媳都要上班,没有时间做,现在都是出去买来吃”。

      昨日,记者也注意到,除了一些住户的门前点着祭拜祖先的香烛,市区并没有太多冬至日的节庆气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随着圣诞节的临近,不少社区、商店中都装饰了圣诞树,或悬挂着庆祝圣诞的标语、彩球等,一副喜迎圣诞节的场景。

      记者在河源本地一些论坛上的调查也显示,很多网友都表示冬至日的节庆气氛不浓。网友 ZGB 说,“有十多年没吃过(萝卜粄) 了”; 网友“烟雨江南” 则直言“现在农历的节日味都没那么浓了,在外面(过节) 更是的”;网友“烧鸡翅”说,“我家都不怎么过冬至的”,并称大家不喜欢过传统节日,反而青睐西方节日的现象已越来越严重。本报记者 蒋安春 张安定






上一篇:专卖店兼卖非专卖品 消委会声称无明确规定禁止如此做
下一篇:《暗夜》昨在紫金开机 预计在2010年暑期档与观众见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