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09年民生报道大盘点“卡士奶老人”感动河源入榜
核心提示:
2009 年,总有一些记忆穿透岁月的风霜,让我们难以忘却。犹记得,一条条鲜艳的花裙子承载着河源人民的祝福送达四川灾区;犹记得,“卡士奶老人”那单薄的身体后,护翼着他含辛茹苦拉大的7 个“儿子”;犹记得,即使被网友误会为“骗子”,张飞尧仍先后5 次入川,帮助灾区的孩子重返校园……
2009 年,本报坚持以民为本,注重民生报道。我们深知“民生无小事”,小到一条道路的红绿灯“节拍” 不合理,大到市区公交车问题,都积极地为民鼓与呼;因为关注民生,我们的报道也更有“力量”。
今年4 月,本报捐赠花裙子的报道刊出后,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报资料图片
“花裙子行动”感动灾区人民
新闻回放:今年4 月,本报作为 “花裙子大型公益行动”的支持媒体,受活动主办单位委托,向社会发出倡议,募集花裙子捐赠给四川灾区小女孩。4 月16 日,本报刊登《为四川灾区女孩捐赠花裙子》的消息,并临时设立爱心热线0762-3661206,发动热心公益事业的单位和个人捐赠花裙子;至5 月上旬,本报连续采写了10 余条“捐赠花裙子”的报道,并举办多次活动募捐花裙子,引导读者关注、加入到捐赠行动中来。
报道反响:“捐赠一条裙子,点亮一盏心灯”的报道刊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在河源掀起了 “捐赠花裙子”的热潮。每天都有爱心人士打进爱心热线;每天都有漂亮的花裙子从四面八方寄来;每天都有网友为灾区孩子送去鼓励与祝福,甚至活动结束后,仍有爱心人士把一条条的花裙子送到本报。行动期间,很多市民通过网络、学校、单位、企业发动募捐,支持本报的这次公益行动。5 月中旬,募捐来的900 多条花裙子送达了四川北川县擂鼓小学。
“花裙子大型公益行动”不但感动了河源,也感动了四川灾区的人民。5 月5 日,《天府早报》开辟专版介绍了本报的“花裙子行动”,对河源的爱心人士表示感谢。
呼吁科学调整红绿灯“节拍”
新闻回放:市区红星路约1900 米的距离,车辆正常车速行驶3 次遇红灯,等待耗时约2 分钟,这一现象引起了很多市民的不满。3 月5 日,本报以《不足两公里三遇红灯,红绿灯节拍不够合理》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呼吁交管部门应对市区各主干道红绿灯的 “节拍”进行科学化调整,使同一干道上各个红绿灯的“节拍”符合车辆正常行速,从而合理疏导车辆和人流。
4 月16 日,本报又刊登了《河源市区红绿灯如何布局》的专题报道,就市区红绿灯设置问题引导市民和相关部门进行讨论。
报道反响:两篇报道刊登后,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红绿灯“节拍”问题高度重视,对市区道路的流量、流向进行了考察,并对一些道路上的红绿灯“节拍”不合理现象进行了配时调整。
“卡士奶老人”感动河源
新闻回放:65 年前他被抛弃,先后被3 位“爸爸”收养,又被一位寺庙的和尚收留,直至19 岁下山。40 多年来,他以一手风水堪舆学行走江湖,期间从路边收养了7 个“儿子”,他把之称为“八路”,意为父子8 个人都是从路边而来,而现在已经有4 个小孩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5 月20 日,本报以《一个老人和七个孩子的故事》为题报道了一名白天给人送货、晚上在文化广场叫卖卡士奶维持生计的老人黄更生,讲述了他以人间大爱收养7 个“ 儿子”,并含辛茹苦抚养其成才的感人事迹。
报道反响:报道刊登后,许多读者通过致电本报,或网上留言等形式发表看法,对“卡士奶老人”黄更生表达敬意:“我见过这位老人,不知道他的背后还有这么感人的故事,以后见到他一定要多买他的卡士奶。”“佩服他的爱心和担当” “人穷志不穷,向这位伟大的老人敬礼!”……很多读者还询问黄更生卖饮料的具体位置,表示要当面向他致敬,甚至,一名曾经拿了老人的卡士奶没给钱的少年在看了报道后主动把钱补给了他,并向他道歉。
本报的报道也引起了《广州日报》等媒体对黄更生的关注,一些广州读者还赶到河源慰问老人。甚至,在得知老人至今仍单身一人后,有广州、梅州的女士还表达了愿与其结为连理的愿望。
非法采砂现象得到遏制
新闻回放:10 月中旬,本报多次接到投诉,称市区紫金桥上游的东江河段有人非法采砂。 10 月14 日晚,本报记者再次接到报料后,立即赶到现场察看,发现在紫金桥上游约300 米处的东江河道上,一艘采砂船正在现场作业,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采来的砂被卸到岸边的砂场,而该砂场属于无证经营、非法采砂, 10 月16 日,本报以《紫金桥上游有人趁黑“偷砂”! 》为题对此进行报道;10 月22 日,本报以《“偷砂”者还在“偷”》为题,报道了紫金桥附近河道偷砂现象仍然存在的情况;11 月25 日,本报又以《偷挖河砂缘何成顽症》为题分析了非法采砂的现象屡禁不止的缘由。
报道反响:本报关于紫金桥上游有人“偷砂”的报道出炉后,市水务局等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对市区东江段的非法砂场下发了强制撤场通知书,责令他们在11 月15 日前全部撤场。随后,有关部门对市区东江段非法采砂现象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确定了11 处需要整治的砂场和砂堆。12月3日至4日,我市开展了打击市区东江流域违法采砂联合执法行动,由源城区政府、市水务局、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市公安局、河源海事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对东江干流源城区和紫金县公共河段非法采砂、堆砂等行为进行彻底整治。
公交车四大“顽疾”有望改善
新闻回访:一直以来,市区公交车的诸多弊病是市民心中的一块阴影。今年“两会”,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也提交了多份建议和提案,公交系统的改造迫在眉睫。今年3 月份,本报集中报道了市区公交车的四大“顽疾”。一是公交车辆破旧不堪,车容车貌较破旧,有的甚至可以透过车厢地板看到路面,安全性能差,容易引发公共交通事故,车辆尾气排放超标,污染环境;二是公交车线路安排滞后,仍是几年前的规划设置,线路少、覆盖面不广、规划不科学;三是公共交通司乘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不按站点停靠,随便停车上下客;四是公交站牌指示不够国际化,公交站点线路图不够清晰。
报道反响:市区公交车问题受到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优化市区公交线路,市政府计划在2010 年5 月开始对市区公交线路和公交车型进行优化调整。就市区公交线路及车型调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今年8 月起进行为期1 个月的公示,征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市区规模和人口分布状况,拟规划公交线路21 条,每条线路约500 米规划一个上落站点。公交车运行范围为:东至市公安基地、紫金县临江开发区,南至市高新区、源城区埔前镇,西至新丰江水电站,北至东源县仙塘蝴蝶岭工业园。而车型拟选择车身长7.4 米至9.3 米范围,具备电子报站等现代化公交车功能的环保型公交车。
调整后的公交线路比现行线路密度增加,站点设置和布局也将更加科学,发班及收班时间将分别得到提前和延长。
旧塘教学点建新校舍
新闻回放:本报曾对紫金县中坝镇富坑小学的孩子们在一所建于上世纪60 年代初的危房里读书的事情进行了报道。今年,本报对这一事件持续关注。1 月7 日刊登了《紫金县旧塘教学点危房将成为历史》的报道,披露紫金县教育局决定筹集资金建一个约60 平方米的钢混楼房,用于中坝镇富坑村旧塘村民小组设立富坑旧塘分教点,作为临时过渡。随后,本报刊发了多篇报道,对该校新校舍的建设和孩子们的上学情况进行关注。
报道反响:旧塘教学点的事情率先在本报刊登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市教育局联系紫金县教育部门,通过当地政府拨付资金,对旧塘教学点进行改建。今年5 月份,备受关注的旧塘分教点新校舍落成并交付使用,目前有17 名适龄学童在新校舍就读。除了原代课教师廖国良外,富坑小学还下派了一位公办女教师任教。
张飞尧赴川助学
新闻回放:“5·12”汶川大地震,震恸了和张飞尧一样曾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奋战过的志愿者们的心。“张老师,你把我女儿带到广东去读书吧。”面对一位素不相识的学生家长的求助,他的心被揪痛了。从此,他记住了这位家长无助之时的期盼,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助学之路。
11 月9 日,本报以《“ 震”恸心扉五次入川,一河源籍志愿者赴灾区助学故事》为题报道了支愿者张飞尧先后5 次入川,实地探访100 多名地震灾区亟需经济资助和精神抚慰的孩子,帮助他们重返学校的事迹。
报道反响:张飞尧的事迹经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见报后的第二天,就有10 多名市民、网友与本报记者和张飞尧联系,表示愿意为四川灾区学生提供资助。一些热心的网友还立即帮助张飞尧整理需要帮助的学生的资料,以便有资助意向的热心人能及时通过这些资料选定资助学生,尽快提供帮助。本报记者 蒋安春 俞冰传
上一篇:谨防“敲窗党”
下一篇:大学生街头卖艺筹学费 网友质疑是否要为五斗米折腰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