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如何营造初中数学教学“乐学”的气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依据学生认识、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发挥语言魅力,调动“乐学”情绪
      教师热情洋溢的赞美、肯定、鼓励和夸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这种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不但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好数学的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教师应以自己语言的魅力感染学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尤其要注意开场白。开场白不一定局限于教材内容,甚至可以与学科内容无关,关键在于通过生动的语言,达到调动“乐学”气氛的目的。开场白可以是善意的调侃、幽默的描述,或是充满热情、激情的语言。有一次我走进课室准备上课,发现同学们一副病恹恹、无精打采的样子,我思索一会儿,说:“同学们,超市里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句话:‘本店设有摄像头,’那么下一句是什么呢?”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说:“偷一罚十!”可是,有一间超市是这样写的:“本店设有摄像头,请您保持微笑。”话音一落,满堂皆大欢喜,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迎来了即将开始的数学课。后来,只要发现有同学苦着脸或无精打采的样子,我就会打趣道:“本店设有摄像头。”在场的同学马上接:“请您保持微笑。”其次,对学生的表扬要及时、具体、到位。最后,对学生的批评不应过于直白严厉,尽量以情感之,以理服之。初中阶段,是学生充满叛逆色彩的年龄段,严厉的批评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变本加厉,因此,对这些学生要采取委婉的方式特别是幽默的方式进行威而不怒的提示。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乐学”氛围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一个人对其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而热情是一种魔力,可以创造奇迹。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好奇心的延续和发展,惟有热爱,才能主动长久参与。通过启发、诱导、点拨、观察等手段,将学生引导到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活动中去,变枯燥的学习内容为具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乐趣,逐步形成志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让学生愿意与你交流沟通,从而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很容易受到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感化他们,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既然是朋友,还有什么问题不可以解决呢?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多数都较为抽象、枯燥,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学习有理数加法这一节时,我们可以用扑克牌代替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一种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一些能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估算”时,出示问题:假设有一堆一元的匀质硬币(其数量超过一亿枚),你怎么计算出其数量?
      有同学首先提出,可以一枚一枚地数,但立刻有同学认为,如果按每秒数一枚的速度进行,除去吃饭与睡觉的时间,要很多年才能数完,这显然是一种“愚蠢”的做法。那什么才是“聪明”的做法呢?老师立即发问。有同学抓住了问题中“匀质”的条件,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比如100枚),称出其重量,再称出整堆硬币的重量,即可得出结论。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具有多层次的教学功能,既为估算学习提供了有趣的问题背景,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挑战。经验表明,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激励手段,深化“乐学”气氛
      法国著名作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是的,懂得如何启发,是教育的一大艺术;懂得如何激励,是教师的一种天职;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该为自已建立的教育方法宝库中特别重要的一种能力。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更强烈的探索欲望,把数学课当成是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从而更快乐、更自觉地学习数学。激励的手段有多种多样,教师在实施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大胆放手、做“欣赏者”,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多用正面肯定和奖励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2)课堂开放、学生自主,运用开放式教学。
      例如,学习同位角的有关知识时,我出示了如下问题:如图,有多少对同位角?
      同学们都能仔细寻找,得出正确答案:10对。
      但我发现,学生都是机械地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显然,他们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必须及时予以引导。在此,我们不应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对同学们的做法予以鼓励并赞赏,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指出,如果图形变得更复杂些,机械数数的方法则容易出错。这时,同学们都急于想了解更一般更本质的方法是什么。于是,我便引导学生从同位角的定义出发,从图形结构入手,将图形分解为下面5个基本图形,每个图形对应2对同位角,这样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让学生在尝试成功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解题思路,让他们在乐于接受的情境下予以引导,既是避免灌输式教学的重要策略,更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乐学”过程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他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是从人对客体的活动开始的,思维认识是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过程。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活动,才能引起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究、猜测、验证等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能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感受,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接着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手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厌学”为“乐学”,变解数学题的枯燥感为“苦中有乐”,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开心的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中学数学科特点,刻苦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在快乐中学会运用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上一篇:有一种梦想叫飞翔
下一篇:对“导入—互动—感悟”教学模式的探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