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一节英语课
备课就是教师在课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它要求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教师备课必须备好如下六个方面:
一、备学生——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想收到师生双赢的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如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知识要求和接受能力一无所知,或若明若暗,则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学失败。
备学生应做到六个“了解”:
1.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实施。
2.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师生关系等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一是班级整体基础;二是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讲授新课前,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分;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还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6.了解学生动态变化。教师既要从静态角度了解学生,更要从动态角度熟悉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如学习进退、作业完成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受到表扬、批评和同学之间纷争、矛盾后的变化等。特别要了解关爱差生的情绪变化。差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强、缺乏学习动力。对差生的微妙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加强引导,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
二、备教材——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备教材要掌握五个要素。一是掌握课程标准。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地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二是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三是掌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学难点往往不易被发现。教师不应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互混淆。四是掌握教材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弄清教材疑点。所谓教材疑点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
三、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灵活渗透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吃透内容。但是,教师上课仅仅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则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兴趣不浓,缺乏活力。而教学参考书的恰当利用,配套资料的交错渗透,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会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四、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
“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采用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潜能。
五、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发展,在创新中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指导。
1. 自主性原则——重在引导点悟,忌强制灌输。
2. 灵活性原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灵活指导,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差异性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4. 发展性原则——突出学生发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忌机械呆板,只顾目前,忽略过程。
5. 操作性原则——操作方法具体明确,忌繁琐抽象。
6.巩固性原则——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忌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学法指导的技巧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渗透指导,就是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二是讲授指导,直接向学生传授学法要领。三是交流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四是点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惑时,教师给予恰当的诱导、点拨。五是示范指导,是指教师在必要时亲自示范,让学生效仿。
六、备教具——灵活选用设备,优化课堂教学
对教具(如: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等电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
以上六大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我们只有用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备课流程,不断灵活创新,改革教案结构,面对全体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备课必须备好如下六个方面:
一、备学生——了解学生,注重科学发展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要想收到师生双赢的效果,教师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到掌握学情,分类推进,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科学发展,如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知识要求和接受能力一无所知,或若明若暗,则容易脱离学生实际,造成教学失败。
备学生应做到六个“了解”:
1.了解班级基本状况。包括班级特征、学生构成、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对本科的学习态度及代表性意见等。只有对班级了如指掌,才能通览全局,科学实施。
2.了解学生个性特征。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师生关系等状况详细了解,作为备课依据,以便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一是班级整体基础;二是个人学习基础,还要了解班级中优差生的所占比例。在讲授新课前,特别要了解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预习准备是否充分;新课讲授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否浓厚等。
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应。教学工作是教学内容和具体方法的双重体现。教师采取何种方法实施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对教学的意见,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法。
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生的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接受、处理能力、现代化教学技术掌握运用能力等。还包括学生的气质,性格,动机,兴趣,自信,自律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很大的。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智力差异,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6.了解学生动态变化。教师既要从静态角度了解学生,更要从动态角度熟悉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变化和进步。如学习进退、作业完成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受到表扬、批评和同学之间纷争、矛盾后的变化等。特别要了解关爱差生的情绪变化。差生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强、缺乏学习动力。对差生的微妙进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并加强引导,使之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增强前进的动力。
二、备教材——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内容
备教材要掌握五个要素。一是掌握课程标准。只有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才能与时俱进、居高临下地钻研教材,确定目标,探索创新,指导教学。二是掌握教材内容。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三是掌握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它的特点是有局限性、差异性和局部性。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学难点往往不易被发现。教师不应把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互混淆。四是掌握教材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的特点要选择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特别要理出教材的特点,才有助于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五是弄清教材疑点。所谓教材疑点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含混不清,似懂非懂,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部分。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容易产生质疑的问题,以便释疑解惑。
三、备资料——科学选择资料,灵活渗透
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吃透内容。但是,教师上课仅仅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则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兴趣不浓,缺乏活力。而教学参考书的恰当利用,配套资料的交错渗透,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的观察积累融会贯通,会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四、备教法——突出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流程
“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学科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模式,改革教法,采用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穿于课堂的每一环节,做到注重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潜能。
五、备学法——体现灵活多样,立足因人而异
教师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爱学”“乐学”。在学习中发展,在创新中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方法为信心。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还要备学生的学法指导。
1. 自主性原则——重在引导点悟,忌强制灌输。
2. 灵活性原则——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学习状况,有的放矢灵活指导,且忌千人一面,死搬硬套。
3.差异性原则——注重个性差异,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4. 发展性原则——突出学生发展,注重探索求知,提高能力,忌机械呆板,只顾目前,忽略过程。
5. 操作性原则——操作方法具体明确,忌繁琐抽象。
6.巩固性原则——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忌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
学法指导的技巧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渗透指导,就是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二是讲授指导,直接向学生传授学法要领。三是交流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四是点悟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惑时,教师给予恰当的诱导、点拨。五是示范指导,是指教师在必要时亲自示范,让学生效仿。
六、备教具——灵活选用设备,优化课堂教学
对教具(如: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等电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教师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不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协助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
以上六大要素,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我们只有用课程标准的精神更新教学观念,指导备课流程,不断灵活创新,改革教案结构,面对全体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