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环境,德育实效性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最近的《今日说法》栏目曾经报道:今年1月初,浙江杭州一位小伙子小金,在媒体上发了一组图片,题目叫《85岁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在街上不小心摔倒,由于年纪大起不来,围观的人很多很多,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帮帮老人……这组图片很快被杭州当地的报纸转载,立即引起了市民的广泛议论:一部分人认为,老人摔倒应该去扶,这是做好事;另一部分人认为,还是不要多管闲事,省得以后说不清楚,惹麻烦。据记者的调查,其实,当时在场的很多人也是想帮,但不敢帮,即使有几个热心人看到天气这么冷,给老人送去了热水袋、羽绒服,他们的心里都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做好人好事,很有可能就要付出代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了之后,我有很大的感触,更多的是对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环境和德育实效性的一些思考。
      德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往往忽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整体性建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每个人社会性、自主性的增强,以学校为主的德育效果渐趋弱化,因此,赢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那么,该如何优化德育环境,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呢?在我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并建立起互动协调机制,才能从整体上构建起德育的良好环境。
      一、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离不开学校这个主阵地
      “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做模范”。学校德育是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极大。一个人在课堂上所学的政治理论、道德观念,第一个实践印证的对象就是学校德育环境。所以,每所学校都要认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力争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这样,置身其中的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环境熏陶,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地方特点,扎实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养成教育、礼仪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教育等,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第三,要加强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在学校,学生每天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社会规范,就是道德的化身,学生把师德高尚的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按照教师的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仅要以自己的学识教人,更为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品德育人。
      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离不开家庭这个小阵地
      古人言:“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一课堂”,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最直接的示范。多数人在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都是以父母为自己的偶像的。他们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最初的判断大多是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的,所以,父母的言行都会对孩子身心是否健康成长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宠、溺爱以及留守、空巢儿童的出现和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孩子的品德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教育上的“5+2=0”的现象。如:学校要求学生在家要孝敬长辈、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但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他们对孩子都是宠爱有加,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动手,因此,也导致了孩子的双重性格:在学校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有关调查也显示,有50%以上的“问题青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为此,作为父母,一定要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其社会化形成奠定好早期基础。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子女树立一个楷模,成为道德上的强者,才能对孩子有影响力。第二,必须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成功地影响孩子;必须尊重孩子的意见,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第三,要树立家庭美德,保持家庭稳定,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才能与孩子一起共建美好的人生。
      三、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阵地
      社会德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的延伸、补充和拓展,而且因其德育资源丰富、感染力强,从而导致社会德育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力。如: 人们常说,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人心向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已被很多人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助人为乐”一词现在在有些人看起来已经过时了。社会助人为乐意识的缺失,虽然局限于少数人和个别现象,但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是会导致人的自私、人情的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因此,加强社会德育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一是大众传媒要为德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大力向人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如:上述的老人家摔倒时,有位清洁工本想扶老人起来,但围观的人都劝他不要,万一死了,会受牵连。的确,也是有过因好心帮助别人而自己惹来麻烦的事例,2008年8月21日,河南郑州一位学生李凯强,在骑电动车回家的路上与一位骑自行车的老太太不小心发生碰撞,他好心把老人家扶起来,而老人家却一口认定是他撞了她。由于当场没有证人,又没有监控录像,交警不能认定事故责任在谁。最后,老人把李凯强告上法庭,法院判决李凯强支付给老人精神赔偿金及其它费用7.9万元。试想,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到人心向善,如果社会弘扬的都是正气的话,就绝对不会发生这样违背一个人的良心的事。二是文艺部门要实施精品战略,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很多人往往从影视、歌曲、文学作品中寻找自己的偶像,寻找自己的人生信条。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一首好的音乐歌曲、一部好的戏曲影视,可以鼓舞人从善如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一部不健康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把一个人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 三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对人们的侵蚀。如: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净化文化环境;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倡导文明的网络风气,避免网络对人的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坚决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等内容的各类读物和视听产品,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总而言之,只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纵横交错的德育立体环境网络,形成对一个人的道德教育的合力,才能使德育的实效性发挥最大的效益。




上一篇:论中学数学的新教法
下一篇:如何备好一节英语课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