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的导入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入起着桥梁作用。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却有许多语文教师未注意新课的导入设计,忽视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呆板,学生上课时提不起注意力,直接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
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注意就谈不上学习。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或开门见山,或倾听录音,或演示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要说的内容上则要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动机,或创设情境,或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的最后便要架设导入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导入过渡到新课。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即:集中注意→引起动机→建立联系。依据这些原理,在课文导入时必须做到:①自然,紧扣题意;②新颖,不落俗套;③灵活,形式多样,方法多变;④导入时间要控制,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
明确引入的要求。这时,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看苏州园林录像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一幕幕优雅、美丽的园林景致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到阅读。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时应及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他们想想苏州园林与所见过的园林有什么不同;说说还想了解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公园,这样,便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
下面,根据导入的要求,再介绍几种有效的常用导入方法:
1、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这就告诉我们,开始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问上来。这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所问的范围,往往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辐射:就作者或就文章的出处,或就内容题目,或文章的语言形式发问,凡所问,都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这样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特级教师于漪教学传统课文《孔乙己》是这样开头的:“鲁迅先生在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读过《孔乙己》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
这样的导入,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三个丝丝入扣的问题的连续提出,启动了学生的“机器”,使学生处于“情”、“悱”的活跃状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为下一步学习设下铺垫。教师的独白语不多,却勾勒出教学的重难点及教材的特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2、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就要动情,进而以情激情,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如“春”的导入: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幅迷人的画卷。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满目新绿的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色,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描绘春的诗句有哪些?学生背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今天我们就请朱老师作为向导,跟他去看那春天的山水,春天的树、花、草、鸟、蜜蜂、蝴蝶,且去沐浴春天的风和雨吧!
这段导语声情并茂,不仅用形象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春色,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还让学生背诵了古诗人写春的诗句,即抓住时机,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有温故知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背诵时产生的强大声浪,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氛围中受到深深的感染。
3、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人类的思维空间应是言语、形象和音响的三维时序空间。因此,在导入时,不断从视听、触、嗅等各方面变换刺激以引起兴趣。如运用教学图片,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影像。这时,他们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便有更实在的理解和体会。或者导入时,放一段录音,或一首悠扬轻柔的曲子。如七年级下册的《口技》一文的导入,可以先放一段口技录音,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很专注地听。很快地,学生就会进入课文的角色。又或者录像播放,如八年级上册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导入中,为了使学生感受这份激动,可以播放一段竞选时的场面,让学生真正体验获得奥运主办权的不容易以及那份激动。在这样的背景感染下,学生读书的欲望便被激起。
导入的手段还有很多,如采用意蕴深刻的笑话或民间趣话导入;用一段哲理性或诗意的导语开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直观式、悬念式、启发引导式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灵活形式,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但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特别是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角色,则需要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长期不懈地努力。这样才能把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导入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将学生带入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学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
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注意就谈不上学习。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或开门见山,或倾听录音,或演示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要说的内容上则要运用最有效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动机,或创设情境,或展开讨论……在这一过程的最后便要架设导入与新课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导入过渡到新课。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即:集中注意→引起动机→建立联系。依据这些原理,在课文导入时必须做到:①自然,紧扣题意;②新颖,不落俗套;③灵活,形式多样,方法多变;④导入时间要控制,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
明确引入的要求。这时,教师必须采用各种手段去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他们兴奋起来。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的《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看苏州园林录像的精彩剪辑。学生欣赏了一幕幕优雅、美丽的园林景致后,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到阅读。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时应及时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引导他们想想苏州园林与所见过的园林有什么不同;说说还想了解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向公园,这样,便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
下面,根据导入的要求,再介绍几种有效的常用导入方法:
1、激疑设问,启发思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这就告诉我们,开始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问上来。这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所问的范围,往往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辐射:就作者或就文章的出处,或就内容题目,或文章的语言形式发问,凡所问,都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这样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思考的兴趣。例如特级教师于漪教学传统课文《孔乙己》是这样开头的:“鲁迅先生在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是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孔乙己》这篇小说写的是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而读过《孔乙己》后,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文章情深、意深、含蓄、深沉,细细咀嚼,深入领会,就可获得解答。”
这样的导入,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三个丝丝入扣的问题的连续提出,启动了学生的“机器”,使学生处于“情”、“悱”的活跃状态,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为下一步学习设下铺垫。教师的独白语不多,却勾勒出教学的重难点及教材的特点,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2、渲染气氛,调动情感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就要动情,进而以情激情,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如“春”的导入: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幅迷人的画卷。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满目新绿的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色,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描绘春的诗句有哪些?学生背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吹又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今天我们就请朱老师作为向导,跟他去看那春天的山水,春天的树、花、草、鸟、蜜蜂、蝴蝶,且去沐浴春天的风和雨吧!
这段导语声情并茂,不仅用形象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春色,启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还让学生背诵了古诗人写春的诗句,即抓住时机,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有温故知新的意义。特别是学生背诵时产生的强大声浪,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氛围中受到深深的感染。
3、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人类的思维空间应是言语、形象和音响的三维时序空间。因此,在导入时,不断从视听、触、嗅等各方面变换刺激以引起兴趣。如运用教学图片,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影像。这时,他们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便有更实在的理解和体会。或者导入时,放一段录音,或一首悠扬轻柔的曲子。如七年级下册的《口技》一文的导入,可以先放一段口技录音,并配有音乐,让学生很专注地听。很快地,学生就会进入课文的角色。又或者录像播放,如八年级上册的《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导入中,为了使学生感受这份激动,可以播放一段竞选时的场面,让学生真正体验获得奥运主办权的不容易以及那份激动。在这样的背景感染下,学生读书的欲望便被激起。
导入的手段还有很多,如采用意蕴深刻的笑话或民间趣话导入;用一段哲理性或诗意的导语开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不外乎直观式、悬念式、启发引导式等。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灵活形式,只要能调动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但要使语文课充满魅力,特别是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角色,则需要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学习,长期不懈地努力。这样才能把教学水平不断推向新的境界。
上一篇:突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下一篇:如何做好九年级的数学复习工作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