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的解难、释疑、答辩等多种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
就初中思想品德课而言,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以《思想品德》新教材和新课标为依据,在初中生心理、生理、年龄特征基础上,在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上,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和集体的交流与合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谈谈我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进行课前调查研究,选好探究性学习内容
认真理解和钻研教材内容,把握教材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哪些能力,获取的知识是什么,从而选择好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内容要围绕该节课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笑迎新生活”,学习内容就要围绕一个“新”字,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验、感受“新”生活,通过探讨使自己能以积极的心态与新同学交往、合作、团结,尽快使自己融入“新”集体,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学习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这就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能力水平进行了解和分析,使学习内容有针对性,使教育有实效性。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研究,可通过调查问卷、心理测试、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能力水平,教学中促使他们联系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通过他们自身的探讨实践而内化。这时,教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指导就很容易被接受了,从而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整合引用资料,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对于教材中的资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用或进行有机整合引用,还应围绕学习内容补充资料,使之更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收集、处理相关资料或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九年级第二单元主题是“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可提前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多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收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图片文字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总结;还可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的吃、穿、住、行、用的变化收集资料,包括照片、向长辈访问的谈话记录等。收集、总结资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设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集体学习、分层学习、分工合作、小组合作、个别学习、课外开放式活动、展示与讨论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能力水平具体设计,否则流于形式,使课堂看似热闹,收不到学习效果。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要使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就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居高临下、指点对错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必然给学生以压力,使课堂气氛压抑,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学者,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看法,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沟通,从中点拨,促成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进行。其次,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学生有发言的行为,就给予赞赏;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就要给予肯定,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探究的氛围。再次,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挑战权威。只有学生敢于质疑,才能打开他们探究的思路,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成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探究的开展。
四、巧设问题,把握好学生探究学习脉络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好学生探究学习的脉络,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就是“巧设问题”。
如何设置问题呢?首先,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提出问题。不能过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过深,学生找不到突破口,导致学习搁浅;要恰到好处,即为“巧”。其次,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地设置问题。不能不顾课堂的实际情况将课前预设的问题全盘搬出,给学生学习造成困惑,而应根据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况,提出问题,或引入更深层次的探究;或起到点拨的作用,使学生搁浅的探究继续进行;或起到终止学生在错误观念上无谓的争论,转入主题的作用。总之,教师要能很好地把握探究课堂的脉络,必须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把问题问好、问巧。如: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有一个活动是“支付赔款”。要求分别对少年和父亲的行为进行评价,第三个问题学生会出现赞成和不赞成两种意见,因为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孩子接受这一切则心安理得,不必为此承担责任。在这个故事中,父亲一反传统,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学生就出现了分歧,一时在赞成与不赞成之间争论不休,使下面的学习内容无法进行。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做法对孩子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看上去好像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了一些,但是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很有帮助的。转而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既使学生终止了无谓的争论,又使学生明确了下面探究学习的目标。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多样化探究性学习方式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包括集体学习、个别学习、分工合作、小组合作、课外开放式活动、展示与讨论、辩论、假设情景、表演等,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材料,“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对学习的过程比掌握知识给予更多的重视。如:学习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其中的追寻高雅生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散文,展示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进行小提琴、电子琴、小号等乐器演奏,讲述自己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小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主动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通过讨论盲目从众、庸俗低级生活情趣的危害,使学生自觉摒弃庸俗低级的生活情趣。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强化学生课后延伸的探究学习
课后延伸的探究学习可以包括:观察、设计制作、从报刊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具体的一次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等,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来具体设计。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是“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学习完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去亲自种一盆花或养一种小动物,并将养护的过程和观察到的情况每天做好记录,一个月后要求学生将记录情况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活力、生机,学会与其它生命和谐相处,尊重、关爱生命,将课堂知识很好地延伸到了课外。
随着教育信息化、素质化呼声的高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改变教学现状、弥补现有教学不足的一个必然途径,而探究式教学,无疑为当前的教育革新打开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一理念,使之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就初中思想品德课而言,我认为“探究式教学”是以《思想品德》新教材和新课标为依据,在初中生心理、生理、年龄特征基础上,在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上,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和集体的交流与合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谈谈我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进行课前调查研究,选好探究性学习内容
认真理解和钻研教材内容,把握教材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如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哪些能力,获取的知识是什么,从而选择好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内容要围绕该节课的核心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笑迎新生活”,学习内容就要围绕一个“新”字,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验、感受“新”生活,通过探讨使自己能以积极的心态与新同学交往、合作、团结,尽快使自己融入“新”集体,并且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学习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这就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能力水平进行了解和分析,使学习内容有针对性,使教育有实效性。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研究,可通过调查问卷、心理测试、与学生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和能力水平,教学中促使他们联系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通过他们自身的探讨实践而内化。这时,教师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的指导就很容易被接受了,从而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整合引用资料,确定教学组织形式
对于教材中的资料,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用或进行有机整合引用,还应围绕学习内容补充资料,使之更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本班级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课前收集、处理相关资料或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九年级第二单元主题是“了解祖国爱我中华”,可提前布置学生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多方面的图片文字资料,收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图片文字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总结;还可要求学生结合平时的吃、穿、住、行、用的变化收集资料,包括照片、向长辈访问的谈话记录等。收集、总结资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设计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集体学习、分层学习、分工合作、小组合作、个别学习、课外开放式活动、展示与讨论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能力水平具体设计,否则流于形式,使课堂看似热闹,收不到学习效果。
三、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要使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就要为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居高临下、指点对错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必然给学生以压力,使课堂气氛压抑,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究学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学者,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看法,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沟通,从中点拨,促成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进行。其次,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学生有发言的行为,就给予赞赏;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就要给予肯定,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探究的氛围。再次,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挑战权威。只有学生敢于质疑,才能打开他们探究的思路,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促成他们主动去解决问题,促进探究的开展。
四、巧设问题,把握好学生探究学习脉络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好学生探究学习的脉络,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就是“巧设问题”。
如何设置问题呢?首先,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提出问题。不能过浅,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不能过深,学生找不到突破口,导致学习搁浅;要恰到好处,即为“巧”。其次,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地设置问题。不能不顾课堂的实际情况将课前预设的问题全盘搬出,给学生学习造成困惑,而应根据学生探究学习的情况,提出问题,或引入更深层次的探究;或起到点拨的作用,使学生搁浅的探究继续进行;或起到终止学生在错误观念上无谓的争论,转入主题的作用。总之,教师要能很好地把握探究课堂的脉络,必须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把问题问好、问巧。如: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有一个活动是“支付赔款”。要求分别对少年和父亲的行为进行评价,第三个问题学生会出现赞成和不赞成两种意见,因为按照我们的文化传统,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孩子接受这一切则心安理得,不必为此承担责任。在这个故事中,父亲一反传统,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学生就出现了分歧,一时在赞成与不赞成之间争论不休,使下面的学习内容无法进行。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做法对孩子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理解,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看上去好像对孩子的要求严厉了一些,但是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很有帮助的。转而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你是在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到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既使学生终止了无谓的争论,又使学生明确了下面探究学习的目标。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多样化探究性学习方式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实施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可以包括集体学习、个别学习、分工合作、小组合作、课外开放式活动、展示与讨论、辩论、假设情景、表演等,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材料,“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对学习的过程比掌握知识给予更多的重视。如:学习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七课其中的追寻高雅生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歌、散文,展示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进行小提琴、电子琴、小号等乐器演奏,讲述自己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小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主动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同时,通过讨论盲目从众、庸俗低级生活情趣的危害,使学生自觉摒弃庸俗低级的生活情趣。这些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强化学生课后延伸的探究学习
课后延伸的探究学习可以包括:观察、设计制作、从报刊杂志或互联网上查找信息、具体的一次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等,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来具体设计。如: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的内容是“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学习完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去亲自种一盆花或养一种小动物,并将养护的过程和观察到的情况每天做好记录,一个月后要求学生将记录情况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真切地体验生命的活力、生机,学会与其它生命和谐相处,尊重、关爱生命,将课堂知识很好地延伸到了课外。
随着教育信息化、素质化呼声的高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改变教学现状、弥补现有教学不足的一个必然途径,而探究式教学,无疑为当前的教育革新打开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这一理念,使之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上一篇:中招迎考十知道
下一篇:创设古诗情境 促进自主学习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