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创设古诗情境 促进自主学习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便达到更有效地教学古诗文。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试从四个方面做一些探究。
      一、重视朗读,创设情境,用美的语言感化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诗文的韵味,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朗读来品味和传达。在诵读中,可以让学生陶醉在“巴陵胜状”之中,随范仲淹或悲或喜;在诵读中,可使学生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所折服。因而在教学古诗文时,创设朗读情境,用美的语言感化学生,让学生身临情境,才能读出其中情感。
      在学习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在凄清的音乐声中,教师充满情感范读《枫桥夜泊》,使学生在欣赏范读时如临其境,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你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地来叩动你的心扉。此时学生沉浸其中,哀其所哀,悲其所悲,体会出诗人浓浓的乡愁。然后再让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在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中,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为更好地理解品悟诗歌做好铺垫。重视朗读,用美的语言感化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意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二、再现画面,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达·芬奇在《笔记》中说:“诗是说话的画,画是沉默的诗。”我国古代不少诗人往往也是因画生诗,以诗入画。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再现画面,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逼真如画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想象诗词中那些意蕴深厚、可供咀嚼回味的东西。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作者的所见所感,理解作者对语言的提炼,领悟作者画家般的匠心。
      在教学中用传统的图画、模型、先进的录像、视频等教学媒体,再现画面,创设情境,为学生再现古诗文的画面。如在教学《卖油翁》这篇课文时,我先为学生展示铜钱、葫芦等物,学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继而很想了解课文中的内容,这就为下面的教学打开了一道门,作了有效的铺垫。用再现画面,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它以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的美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认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渐入学习佳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问的好坏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教师必须精心钻研教材,巧问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六国论》时,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认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过浅,学生找一找课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就算了事。教师如果避直就曲,设置巧问:“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而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继而课堂氛围进入高潮,讨论热烈,引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的愿望。
      四、巧设导语,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意思是读者假如进入了作品所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表达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自然就产生一种亲切感。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所教内容的总述和化解,对教程的推进和转换,对要点的点拨和升华,应巧设导语,用恰当的导语起承转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的导入: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终于大败吴国,重振越国,然而不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胜利后的越王因为沉溺于安乐又重蹈覆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样巧设导语? 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导语设计方法:1、开门见山,触及重点。2、背景介绍,补充信息。3、设置问题,引起思考。4、描摹实境,调动激情。5、故事引入,激发兴趣。6、温习旧知,导入新知。7、比较联系,化难为易。在语文教学中,要巧设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始终充满激情走进文本,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创设古诗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用美的语言感化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文本,加深他们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并成为自主学习古诗的主人,以便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