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培养中职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语文的能力

      中小学的语文教改已历多年,而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仍是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无论是从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还是语文课程的特点,或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学习活动过程本身来看,这种教学模式都应被叫停。中职语文的教学只有改变目前的单一学习方式,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职语文课程要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主,充分相信学生具有的语言潜能,充分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及所存在的差异;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探索适合不同基础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能学、想学、乐学、会学,学有所得。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也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不仅要改进自己的教法,同时更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能学”。比如:文章的字词教学,老师让学生找出自认为是生字词的,自己查工具书解决,不能查工具书的,或者因拼音不过关不知怎么读、怎么理解的,可以询问或写在黑板上,让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坚持这样做,学生不但知识有收获,还形成了学习习惯。
      当学生有信心地认为自己也“能学”时,就应积极调动其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内在动机,真正做到“想学”。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如讲国内外名著时要设置悬念,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如何,从而诱导学生爱上文学。也可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学好语文的好处,促使他们从现实出发“想学”。
      当学生“能学、想学”后,就要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后“会学”。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呢?老师在方法上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比如老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就不能“放羊式”地让学生简单通读课文,而应指导他们在自主预习时应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去搜集、整合信息资料,努力解答一些问题。做法如下:①通读全文,对不认识的生字词做标记;②运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③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跟文章表达的情感有什么联系?④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⑤想想作者在那样的背景下写这样的文章,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⑥看课后练习以及练习册提出的问题,不会的做好标记,以便在合作学习阶段解决。提出这些要求,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习惯,使他们在没有老师教时,拿到一篇文章自己也会分析、鉴赏,真正做到“会学”。
      要想巩固学习成效,还要培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能坚持学,真正尝到学习的快乐,也即真正达到“乐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现代技术是各个学科的综合,必须有合作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合作的精神才能完成较复杂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在信息时代能筛选整合信息为己所用。例如:让学生以4至6人一组,合作写一本介绍汶川大地震的书。教师让学生每组都选出组长,组长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并根据组员的兴趣爱好、专长等进行分工完成下列内容:①介绍汶川的地理位置,地震的前兆;②汶川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损伤情况;③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救助工作情况。④地震后发生的感人事迹。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进行搜集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资料。各自任务完成后,组长召集组员,让组员汇报交流完成的情况,合作设计封面, 穿插图片等工作,最后编排、核对,形成一本书。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分组合作的习惯。组内可将各种问题讨论筛选,提出一些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小组合作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争论;对别人的见解学会肯定、否定、修正或补充,最终达成共识。教师则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组织好分组合作学习和组际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倾听,认识自我,扩大知识面,提高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更能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别人,享受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三、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或是合作地思考、调查、收集、处理信息,实验、研讨、交流等探索活动来完成要研究主题的学习活动。它的相对概念是接受学习,它的特征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际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探究学习中,并非仅仅看研究主题具有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如:谴词造句的探究、情节材料的探究、文章主题的探究、人物形象的探究、写作方法的探究等,一般从哪些方面入手,从哪些角度考虑,有着怎样的规律性,都可以教给学生。再如,探究问题时,常用的比较法、联想法、延伸法、留疑法等也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过程中,也可以自己总结出一些方法来。当学生掌握了自主探究的方法,就能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同时也避免了自主探究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自主探究时,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教师固然可以采取多种设疑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可以尝试用如下几种发现问题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文章的艺术空白发问;在文章的前后照应处发问;在文章内容重复处发问;对作者的情感态度、立场观点发问;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发问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从而提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上一篇: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刍议
下一篇:小幽默(289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