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诗歌教学的几点方法
诗歌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精品,是诗人灵魂的呐喊。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越来越重,诗歌教学的方法,也让一些教师颇感困惑。说到诗歌教学方法,有人说是教无定法,同一首诗歌,一百个教师,可能有一百种教法。怎样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解读诗歌的内涵呢,我在十几年的教学摸索中,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下面我就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大家商榷。
一、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心灵的吟唱。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是读懂一首诗歌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充分利用背景资料去初步感知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诗歌是用来抒情的,不抒情的不算是诗歌。那么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作者内心深处是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背景,带着这些知识,再让学生去读诗歌,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更快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例如:在教杜甫的《春望》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春望》写于公元756年,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城。这年杜甫投奔肃宗,被叛军所俘,囚于长安,都城败象尽收眼底,忧国伤时、国破家散、念国耻家悲,作者复杂情感充溢而出,写下了《春望》。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就会很难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让学生知道了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就算没有读诗歌,也能对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略知一二了,后面教起来自然就会轻松很多。学生会很快地感受到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感人至深的感情。
二、诗歌教学,要重视诵读训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的就是通过诵读训练来感知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个人读、学生分组读、男女轮流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和节奏美。没有读书声的诗歌教学课是不正常的。诗歌教学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的主题。我们教师千万不要轻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呢?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诗歌,采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情感去读诗歌,最主要是要学生学会掌握诗歌的语调、节奏和重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读出诗歌的内涵。比如,我们教马致远的《秋思》时,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感情,要用舒缓、低沉、忧伤的语调去朗读;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所以读这样的诗歌时要用激昂语调去朗读。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诗歌不同的风格,知道怎样断句,怎样把握语调,怎样读出感情。这也是诗歌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三、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最为精炼的文学作品。诗歌教学时,我们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品读诗歌的语言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感悟诗歌用词的精妙,可以说是字字如金。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中的“望”为什么不可以改为“看”,因为作者当时是站在塬上,视野很宽广,“望”表示的是远远地看,表示作者看得很远,胸怀也很宽广,换成“看”字就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又如在教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仔细揣摩诗歌中的词句和修辞等方面的巧妙,去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中的“应该”可以换成“会”吗?我们不妨可以通过对比和推敲,让学生去感受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应该”表示这是我的责任,我为了祖国有责任去歌唱;“会”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没有把作者对祖国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蕴含在其中。还有,鸟的喉咙应该是清脆的,为什么会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推敲、品味,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到爱国诗人为了祖国而奔走呼告的爱国情怀。
其次就是我们要认真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有很多诗歌,使用了很巧妙的修辞手法,像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会在很多诗歌中经常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都要让学生细细品味。比如教李白的诗歌,经常都要讲到这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夸张手法的运用,李白诗歌的夸张手法,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和风格。像“桃花潭水深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等诗句,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很好体现。
四、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识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要抒情,诗人就要用具体的意象去描绘意境。我们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帮助学生读懂意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上升到意境的品味。有很多诗歌的意象是比较含蓄的,学生未必能够读懂,这就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加于点拨,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意象“柳色”是什么含义,学生就未必能够弄懂。教师在此时就要点拨: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是送别的象征。又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它们都是有特定含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识透意象的含义,从而体会诗歌意境美。说到意境,我们可以用一些PPT课件来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把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联系起来,真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比如:《秋思》这首诗歌的教学,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老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美。
五、诗歌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主义教育
语文教育具有双重的教学任务,那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很多诗歌中的情感,对学生的思想都会很好地熏陶,这些诗作能够在情感上、思想上给学生教育。譬如: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诗人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还有我们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当学生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就可以激发学生忧国忧民、关心弱势群体、珍惜美好时光的思想情怀。诗歌教学的情感教育、美育教育、思想教育是我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
六,诗歌教学,还要进行必要的拓展教学
诗歌教学既要教学生诗歌品读的方法,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教育。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教学,要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譬如: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类似“假如我是……,我也应该……”这样的仿写训练。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其他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去抒发乡愁的。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些看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有关乡愁诗歌拿出来和所学的诗歌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诗歌怎么表现相同的主题。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可以和《乡愁》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的诗歌教学,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心灵的吟唱。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是读懂一首诗歌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充分利用背景资料去初步感知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诗歌是用来抒情的,不抒情的不算是诗歌。那么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作者内心深处是一种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背景,带着这些知识,再让学生去读诗歌,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更快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真切体会。例如:在教杜甫的《春望》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春望》写于公元756年,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已经占领了长安城。这年杜甫投奔肃宗,被叛军所俘,囚于长安,都城败象尽收眼底,忧国伤时、国破家散、念国耻家悲,作者复杂情感充溢而出,写下了《春望》。如果我们没有很好地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就会很难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让学生知道了这些背景资料,学生就算没有读诗歌,也能对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略知一二了,后面教起来自然就会轻松很多。学生会很快地感受到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感人至深的感情。
二、诗歌教学,要重视诵读训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指的就是通过诵读训练来感知语言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个人读、学生分组读、男女轮流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直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和节奏美。没有读书声的诗歌教学课是不正常的。诗歌教学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感情,体会诗歌的主题。我们教师千万不要轻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呢?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诗歌,采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情感去读诗歌,最主要是要学生学会掌握诗歌的语调、节奏和重音。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读出诗歌的内涵。比如,我们教马致远的《秋思》时,要让学生真切体会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感情,要用舒缓、低沉、忧伤的语调去朗读;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所以读这样的诗歌时要用激昂语调去朗读。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诗歌不同的风格,知道怎样断句,怎样把握语调,怎样读出感情。这也是诗歌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三、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最为精炼的文学作品。诗歌教学时,我们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诗歌语言的魅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地品读诗歌的语言呢?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感悟诗歌用词的精妙,可以说是字字如金。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中的“望”为什么不可以改为“看”,因为作者当时是站在塬上,视野很宽广,“望”表示的是远远地看,表示作者看得很远,胸怀也很宽广,换成“看”字就不能达到这个效果。又如在教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仔细揣摩诗歌中的词句和修辞等方面的巧妙,去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中的“应该”可以换成“会”吗?我们不妨可以通过对比和推敲,让学生去感受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应该”表示这是我的责任,我为了祖国有责任去歌唱;“会”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没有把作者对祖国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蕴含在其中。还有,鸟的喉咙应该是清脆的,为什么会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推敲、品味,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感受到爱国诗人为了祖国而奔走呼告的爱国情怀。
其次就是我们要认真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修辞手法。有很多诗歌,使用了很巧妙的修辞手法,像比喻、拟人、夸张、象征等修辞手法,会在很多诗歌中经常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都要让学生细细品味。比如教李白的诗歌,经常都要讲到这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夸张手法的运用,李白诗歌的夸张手法,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浪漫主义的情怀和风格。像“桃花潭水深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等诗句,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很好体现。
四、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识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诗歌要抒情,诗人就要用具体的意象去描绘意境。我们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帮助学生读懂意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上升到意境的品味。有很多诗歌的意象是比较含蓄的,学生未必能够读懂,这就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加于点拨,学生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王维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意象“柳色”是什么含义,学生就未必能够弄懂。教师在此时就要点拨: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是送别的象征。又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的“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它们都是有特定含义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识透意象的含义,从而体会诗歌意境美。说到意境,我们可以用一些PPT课件来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把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联系起来,真正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比如:《秋思》这首诗歌的教学,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老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去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美。
五、诗歌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主义教育
语文教育具有双重的教学任务,那就是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很多诗歌中的情感,对学生的思想都会很好地熏陶,这些诗作能够在情感上、思想上给学生教育。譬如: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诗人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我们就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还有我们在讲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当学生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就可以激发学生忧国忧民、关心弱势群体、珍惜美好时光的思想情怀。诗歌教学的情感教育、美育教育、思想教育是我们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
六,诗歌教学,还要进行必要的拓展教学
诗歌教学既要教学生诗歌品读的方法,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拓展教育。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教学,要让学生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知识。譬如: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类似“假如我是……,我也应该……”这样的仿写训练。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其他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去抒发乡愁的。还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些看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有关乡愁诗歌拿出来和所学的诗歌进行比较,体会不同的诗歌怎么表现相同的主题。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可以和《乡愁》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的诗歌教学,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以情境引趣数学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刘墉与我市师生和家长面对面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