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资讯 > 教育 > 阅读新闻

以情境引趣数学教学之我见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教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是我们教师在实践新课程标准时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课的类型、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学生心理特点和课堂情绪等因素,恰当地选择教法,并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法,从而让学生保持求知的新鲜、新奇之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的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浅淡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激发尝试兴趣,让学生在“乐”中求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兴趣是其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强大动机。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1.启发思维,激发兴趣。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他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心匠运,巧妙地启发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或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从而让学生产生认知学习的新鲜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时,复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我就满怀信心地说:“你们任给一个一元二次方程,我可马上说出它的两根之和。”由学生任意举例,老师一口说出它的两根之和,再由学生自己求解验证为真,引发学生的好奇:那么快!老师用的是何妙法?我能吗?这样便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又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的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你们各拿出一张纸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
      课堂上教师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翅膀”,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思维的开展作好“铺垫”,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
       2.动手实践,催生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曾任国际数学教委会主席的荷兰数学家弗兰登塔尔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实践。这一提法的实质是把重点从教转向学,从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且从感觉的效应转向运动效应。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把课前剪好的△ABC纸片,剪下∠A、∠B与∠C拼在一起,观察它们组成什么角?  由此你能猜出什么结论?在拼图中,你受到哪些启发?从而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拼角找出定理的证明方法,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实践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在“问”中求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思维的起点。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能使学生主动去学习,问能解惑,问能知新,问能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疑”的情境,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1.情境导课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些概念的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认识。
      例如,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然后提出如果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把太阳看作一个圆,那么直线和圆有哪几种关系?由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后,我出示课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抛出一个看似与数学无关而学生又感兴趣的话题,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把学生引向“探索学习”之路。又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用多媒体动画显示:在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上有3只小狗和2只小猫在嬉戏。问:“屏幕上的小狗和小猫放在一起,有5只狗猫,能这样相加吗?”学生回答:“不能。”再问:“为什么呢?”通过创设这个生动的情境,使学生马上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于是我进行小结:相同的东西才可以放在一起,这就是俗语说的“物以类聚”,从而引入了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个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去思考学习,激发了他们急着去解决问题的兴趣。
       2.精心设疑法。根据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心理特点,具有探求新事物的欲望。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引导他们消除疑问,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乘以或除以相同的不为零的数或整式,分式的大小不变。我这样启发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分式会有其他变式吗?这时,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或都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它的大小会不会变?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跟上讨论。我及时表扬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然后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又如,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我没有讲“零上”与“零下”、“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一开始即向学生提出“5-3=?”与“3-5=?”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既自然又很有吸引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减法,总是被减数大于减数,而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有些学生已碰到过,只是无法解决罢了。学生说:“不能减。”我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说:“欠2!”然后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向学生给出“负数”的定义。以这种形式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引导猜想兴趣,让学生在“思”中求学
      猜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即由此及彼。它的特点在于通过形象的彼此联结,而达到对事物认识的目的。猜想是合理思维的关键,是探索发明创造的前提。因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围绕有关问题去提问、去猜想,力求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实现知识、方法、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例如,我在授完“探索在四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例题之后,提供这样一个线索让学生去思考:“用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面积才最大?理由是什么呢?”然后组织学生去讨论,学生很快猜想出正五边形的面积比正四边形的面积大及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圆的面积最大。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有关的数学知识而且明白了“圆满”的含义。又如,我教学“勾股定理”时,让学生首先回顾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互余),然后让学生猜想它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几个实例测量、计算,再经过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先猜想再验证,虽然比较费时,但对学生的能力的训练很有益。在新旧知识联结时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思考研究探索的机会及空间。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探求知识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智能,使学生由“想学”和“乐学”过渡到“会学”和“善学”质的变化,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自身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更高度地认识新课改的内涵。但我坚信,我国的教改必然会带来教育事业一个巨大的飞跃,作为新课改下的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践行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改的浪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微薄之力!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主导”
下一篇:也谈诗歌教学的几点方法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