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名记者深入基层与特殊岗位工作者一起过虎年春节
编者按
新春佳节,正是阖家团圆之时,然而,在一些特殊岗位上的工作者,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奉献书写着新年的祝福。
根据市委宣传部转发的省委宣传部《关于春节期间组织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的通知》精神,本报选派6 名记者开展了与特殊岗位工作者一起过春节活动,推出了“春节,在特殊的岗位”系列报道。
记者从不同侧面、以独特视角记述“千家万户团圆时”特殊岗位工作人员鲜为人知的节日生活,挖掘、表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真实感人,朴实生动,使广大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特殊岗位上工作者的生活与工作。
何任流盯着电脑显示屏幕,密切注视路面交通情况。
没有假期的春节假期
这个春节,交警何任流过得喜忧参半。喜的是,受天气的影响出门的人少了,辖区内的交通压力比往年小;忧的是,恶劣的天气下,他的许多同事因此感冒,工作压力增大。
半个小时的年夜饭
年三十那天,何任流早上8 点钟就出门了,先到中队各值勤点查了下岗,然后回值班室看各交通路口的监控视频。10 点半,车流量增加,他与队员将移动红绿灯拉上街头,接着开始了路面巡逻。下午出门时,何任流直接到东埔圆盘指挥交通,5 点钟回家时,一家人都在等他吃年夜饭了。不能喝酒,他匆忙吃了几口饭,5 点半后又上路了。留下父母妻儿继续吃这顿团圆饭。
晚8 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何任流正盯着电脑显示屏幕,密切注视路面交通情况,指挥队员及时应对。到了晚上10 点多,他才冒着严寒往家里赶。
以上就是何任流大年三十日的工作流程。何任流是市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东埔中队的负责人,与他一样,中队9 名民警和26 名协管员今年没有一人休假,也没有实行轮班制度,而是全员上岗备警,与他的工作状况大同小异。
带病上岗坚守岗位
春节期间休息了吗?长假结束前夕,记者见到何任流时,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显然很“业余”,何任流听后笑了笑,用略带嘶哑的声音说,从春运开始他就没休息过一天,休息可能要等到春运结束以后吧。
作为中队负责人,何任流不只是要在值班室看监控,还要上路指挥和查岗。记者问道: “领导也要亲自出马?”“我算什么领导,春节期间支队和大队的领导都下到基层指挥交通。”何任流说。
“每到节假日,都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何任流说,从六年前他走上基层岗位开始,逢年过节他和队友们都忙得很。在他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一瓶还没喝完的川贝枇杷膏。原来,春节前,何任流便感冒了,一直带病上岗,而这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受天气影响,许多队员都感冒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下过“火线”。每年都这样过春节,何任流和队友没有怨言。他说,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坚守岗位,确保市民们过上一个祥和、平安的春节。
记者感言
风雨中的“大盖帽”
大年初六晚8 点,天空飘着细雨。记者骑车路过沿江路,披着雨衣仍感觉到雨急风冷。就在要拐上大同路时,几名站岗的交警映入记者眼帘。看到他们监守岗位,记者感到多了份安全感。
这么冷的雨天,他们没穿雨衣? 何任流揭开了记者的疑惑。原来,天气寒冷,警员们已经穿了很多衣服了,要是再套上雨衣,工作多有不便,所以只要不是大雨,大家一般都不穿雨衣值勤。本报记者 张安定 刁城帮 通讯员 李燕南
春节假期期间,我市大部分医护人员仍坚守岗位。图为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正在悉心照料一位幼儿患者。
在岗位上迎来新年的钟声
除夕夜,急诊科的护士们晚上八点才在抢救室里吃年夜饭;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七,外科主任主持了12 台手术。春节,正是万家团圆时,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却仍在紧张忙碌之中。他们,不愧“白衣天使”的称号!
据市人民医院院长唐国智介绍,春节期间,该院仍有400 多名住院病人,门诊日均接待患者上百名。为确保所有住院、门诊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该院医护人员采用轮休制,春节假期,平均每人只有两天左右的休息时间,一些重要科室的医护人员,甚至一天都没有休息。
抢救室里吃年夜饭
“我们真的感觉不到过年。” 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罗秋娥对记者说。
2 月13 日,大年三十,晚上六点至第二天早上八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共接诊74 名患者,120 急救车出车5 次。该科护士长冯青告诉记者,因为今年春节天气寒冷,导致春节期间煤气中毒、脑出血、肺气肿病人增多。13 日当天,急诊科就收治了两名煤气中毒患者和几名肺气肿、脑出血患者。
“都是危重病人,我们一点都不敢大意。”护士罗秋娥说。当日,该科值班医生4 人,值班护士 5 人,从中午一直忙到晚上8 点。这时,大伙才想起来还没有吃晚饭,打电话到医院食堂,食堂里已经没有饭菜了。正犯愁之时,护士长冯青带着饭菜从家里赶了过来。除夕夜,她们的年夜饭就在抢救室里吃。看着又累又饿的同事,护士长冯青有些哽咽。
一人做了12台手术
春节,在市人民医院外一科主任徐建国眼里,也是形同虚设。不是他不想过春节,而是确实忙得抽不开身。
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七,徐建国所在的外一科一共进行了21 台大型(抢救危重病人)手术,仅他一人,就主刀了12 台,平均每天 1.5台。
春节假期期间,市人民医院外一科两位医生请假回家,其余医生护士均是在岗值班。记者昨日采访外一科主任徐建国时,他还没有休息过一天。
据徐建国介绍,从大年三十开始,该科室接诊的交通事故致伤和饮食不规律导致的胃部损伤患者大量增多。八天时间里,消化道出血病人就有10 名。2 月15 日,正月初二,该科室手术室接连三台手术——胃出血、肝破裂、胃穿孔,都是危重患者,情况紧急,手术复杂,徐建国从晚上八点一直忙到第二天(正月初三)早上8 点才走出手术室。
春节期间,该科室还接到10 例胃出血病人,大部分都是因为连续数日饮食没有规律加上饮酒过多所致。本报记者 程癸键
黄色的安全帽下小曹露着一张稚气的脸
春节,他们选择了工地
在珠河桥加宽改造工程建筑工地里,一位身材瘦小的建筑工人格外引人注意——黄色的安全帽下露着一张稚气未脱的脸,当人们还沉溺于春节的欢庆氛围时,这个忙碌的身影却不停地在工地上晃动。他就是来自云南文山的小伙子曹光生,今年才20 出头,为了不耽误工地工期而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坚守在建筑工地,希望早日把活干完再回家!
伴随着吊机的起落,小曹忙碌地系解着吊机铁板上的绳索。听到记者要采访他,小曹显得有些羞涩,他说,自己是去年才到工地打工,由于施工的需要,怕回家会耽误工期,所以就留在了河源过年。“其实我也很想回去,爸妈也很希望我能回家。”小曹说,由于工程工期较紧,回去怕耽误工期,而且回家车费又贵,自己舍不得。
据了解,珠河桥加宽改造工程是一项市政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整个施工期时间短、工程量大,将于今年第23 届世客会前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部分桥墩铸建工作已完成,整个工程完工后,珠河桥全宽将由原来的 19.6 米增至约37 米,设置3 个车行道、1 个人行道、1 个非机动车道,将实现分方向行驶。
“尽管也有些想家,但一想到紧迫的工期,只好忍耐一下了。”大年初六下午,小曹的老乡阿陈告诉记者说,逢年过节肯定想家,但是为了赶工期,只能放弃回家,家里人打电话来也很理解,希望把活干好,再好好回家团聚。阿陈说,因工期紧,工地今年很早就开工了,而他们主要是负责工地杂活,也不算太辛苦,感觉春节过得还是比较轻松。
新春佳节,小曹说,今年最开心的是和两个老乡一起度过,三个人自己到市场买菜做饭,老乡团聚在一起有点在家的感觉,希望新的一年里在河源能有更好的发展。
跟小曹一样,春节期间,不少工人留守工地,节日也和往常一样在工地上忙碌着。打桩、浇铸混凝土,每一个环节工人们都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对于他们来说,保证工程质量,赶上工程进度,是最迫切的工作任务。他们想家,但肩负着责任;他们内疚,却得到亲人的理解与支持。春节,因为亲情,他们跨越千里;为了团聚,他们选择了工地。本报记者 张紫辉 陈仕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