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连平上坪镇山村农民春节兴起网络拜年还装上网络电视

核心提示:

      农民开起了私家车,兴起了网络拜年,还装上了网络电视。这是虎年春节,本报记者回家乡过年时所看到的一串串新鲜事儿。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城里才有的东西,如今在一些农村家庭也已经有了,一些新潮的东西也在农村渐渐成为了时尚。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使农村的面貌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网络电视走进农家

本报记者 谢素德

过年地点:河源连平

      我的家在连平县上坪镇的一个小村,虽然工作的地方离家不远,但回老家过年却是不一样的感觉。今年春节期间的天气异常寒冷,乡村的一幕幕变化也都因为天气的原因没去好好感受一番,但二叔家的“网络电视”却让我印象深刻。

      农历大年初一,我到二叔家拜年。还没进门就听到喜庆的音乐声,还是最流行、最新的。“怎么今年买新碟了,也借我听听吧?”二叔一听马上接话说:“这可不借,借给你了我电视都没得看了。”借歌碟跟看电视有什么关系呀?看出我眼中的疑问,二叔告诉我,这是他家新装的 “网络电视”,最流行的音乐是从那里点播的。

      原来,二叔也做了回村里的“潮人”,在离除夕还有几天的日子里,他在村里率先把网络宽带装进了自己家,不仅随时可以上网,网络还可以与电视连体,想看什么就可以看什么。二叔说,以前的闭路电视也就10 多个台,节目也比较单调,自从装上“网络电视”后,一家人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单电视频道就接近一百个”。回来过年的堂妹也在一旁插话说:“是比以前的闭路电视好多了,不仅选择性大,还可以点播、回放,呆在家里几天不出门也都不觉得闷。”

      这几年乡村天天在变样,修建了村级硬底化道路,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新建的房子越来越多,现在网络离老百姓也越来越近了,农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家里装上网络后,我感觉自己一下就跟上时代步伐了,以后我还想通过网络多学点东西,不能落伍。”二叔高兴地说。

记者老家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一角。本报记者朱许龙摄于芜湖许镇。

家乡农民时兴网络拜年

本报记者 俞冰传

过年地点:安徽芜湖

      虎年春节,我回了一趟老家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阔别近两年的家乡,处处涌动着一股文明清新的气息,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过新年的喜人变化。

      芜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南陵县更是主要产粮区。近几年,南陵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年时的春联在内容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反映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变化的春联多了起来,譬如“粮补机补肥补助农民幸福,医保社保低保保百姓平安”。这与时俱进的春联,深受农民欢迎,也表达了农民对美好新生活的赞美。

      “冰传,回来过年啦!把你的 QQ 号告诉我呀。”年近50 的大叔 “老贵”一见面就问我要QQ号码。 “怎么,你都会上网聊天了?”面对我的疑惑,“老贵”一脸自豪,“当然,孩子去年给我买了台电脑,硬逼着我学,现在不但会聊天,连打游戏都会啦。”随着农民经济的发展,电脑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老百姓的生活。春节期间,我们当地许多农民开始用网络拜年,在丰富传统拜年方式的同时,也折射出农民的生活水平正一步步地提高。

      早在三年前,我回老家时总能体会到“炊烟袅袅绕农家,饭菜飘香醉小村”的意境,可是今年却见不到炊烟,怎么回事?正在纳闷,村民俞轮传迎了上来。一番新年问候之后,他笑着说:“现在煮饭,谁家还烧柴草,烟熏火燎的,现在都使用煤气了,不仅方便快捷,还改善了环境、减少了污染。”不仅如此,连自来水、数字电视等都到村到户,方便得很呢。

家乡搞起新农村试验区

本报记者 朱许龙

过年地点:安徽芜湖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离开故乡已经6 个年头。我是个恋旧的人,虽然工作生活在广东已久,但仍时常会想起故乡的那些人、那些事,关注故乡现在的发展。

      今年春节,我又回到了熟悉的家乡——芜湖许镇。我发现,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家乡的模样渐渐变了,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镇里的商住房价格也与一些城市的房价不相上下了。家乡里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就像沃野里绽放的一朵奇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过年谋划到镇里买新房

      这些年,位于205 国道上的许镇变化很大,城区不断扩大,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高楼小区。中心街道改造也基本完成,国道边的门面房已涨到近4000 元/平方米,且供不应求,而商住房的均价也在1 年之内从1500 元/平方米涨到了3000 元/平方米。房价在某些方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缩影,家乡经济也着实有了长足进步。今年过年,与亲朋相聚,话题自然离不开房子。

      大年初二,亲戚们都相聚在一起,不知不觉又说到在镇上买房之事。“买哪个地段的门面会更好一些呢?”大姐夫也想去镇上买间门面房,却不知选哪个地段的好,趁亲戚们相聚之机,赶紧让大家给他出谋划策。 “小镇周围的好些人都到镇上买房子了。”父亲对我说,多年以前,大家都想着把老房拆了重建新房,现在没这想法了,都想到镇上买房,主要是因为“在镇上做买卖方便”。邻居陈叔是其中一位到镇上买房的农民。去年年初,他在镇中心的一条街道上,用18 万元买下了一间约80 平方米的小门面,过春节时房子就涨到差不多 30万了。

      提到去镇上买房之事,我的父母也有这个想法,但更希望老家所在的自然村能规划到新农村试验区内。

家乡的新农村试验区

      大浦新农村试验区,是我回家过年时所看到的家乡最具亮点的变化之一。大年初五,我来到位于镇上的大浦新农村试验区。绿色的田野上,“建设大浦新农村试验区”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连片的钢架大棚内,各类特色瓜果葱翠欲滴;智能温室园内,上百种热带植物争奇斗艳;新建的农家生活新区,清爽整洁中透出温馨……这里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崭新的画面。

      大浦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示范点之一,是芜湖市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试验区定位于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以高科技为引领,以乡村旅游为拉动,以农民致富为核心,以优势产业为依托,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基地。如今的大浦试验区成为先进、高效、绿色、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健康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

      在新建的大浦新村,按现代农村社区标准建设的农家新居粉墙黛瓦,整齐划一,甚是漂亮。刚把新家装饰一新的李云女士对现在的居住环境十分满意。她一家三口,在试验区的承包地流转和土地整治后搬进了现在153 平方米的新房。李云说,她的心愿是能够在试验区找到一份工作,安居的同时实现乐业。

征地村农民开起私家车

本报记者 叶能军

过年地点:海南文昌

      2 月16 日,大年初三。“四季里收成好,转眼又是新年到……”一阵悦耳的手机彩铃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初中同学黄威给我打来了电话:“快点起床,118 宿舍就差你一个了,三十分钟后我开车来接你。”“过年还有公司的车开啊!”我吃惊地问道。“不是不是,我才买了辆轿车。”黄威在电话里笑嘻嘻地说。

      盛情难却,起床梳洗并吃过早餐后,一辆黑色的轿车停在我家门前,车门打开,一双黑油油的皮鞋映入眼帘,再往上是一张熟悉的面孔。“混得不错啊,开上私家车了!”一上车,我就和黄威聊开了。

      上初中时,黄威睡我的下铺,同宿舍的还有8 个人。2000 年,我们初中毕业后,我上了高中,黄威则上了中专。黄威中专毕业后,到过很多地方,进厂当过工人,做过推销员,后来还和人合伙开过大排档,碰过不少壁,吃了不少苦。2007 年,黄威回到文昌老家,在一家贸易公司工作。刚进公司,他从一名业务员做起,一步步升职,在2 年后当上了部门经理。

      2007 年9 月,国家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航天发射场,在此基础上,建立可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媲美的航天城,并建立一个航天主题公园,黄威所在的龙楼镇星光村正好位于发射场内。2009 年,黄威一家拿到了征地补偿款,同时政府还为其在镇上划出了一块宅基地。2009 年10 月,黄威征得家人的同意,花将近20 万元买了一辆广本轿车。

      老同学有车了,过年串门也方便多了。大年初四,我到黄威位于龙楼镇的新家拜年。这是位于公路旁的一幢崭新的二层楼房,门前已经停放了5 辆轿车,外观看上去都挺新。“我统计了一下,镇上一年时间至少增加了150 台小车。如今在文昌的各个乡镇中,就数我们龙楼小车最多了。”黄威自豪地说,航天城和航天主题公园都建在龙楼,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肯定会引来很多就业和经商的机会,“我计划在家门口搞个店面,经营杂货和餐饮,将来车来人往的,我这小店生意肯定会很好。”

      行驶在双向四车道的文昌至龙楼公路上,耳边不时传来鞭炮的响声,一辆辆挂着本地牌照的轿车相继从面前经过,车内传来的是一阵阵海南方言版的欢声笑语。天空下起了细雨,路旁的各式建筑掩映在椰树雨影之中,眼前的家乡显得格外美丽。

      航天城的落户改变了龙楼,乡亲们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变的是他们那颗憧憬美好未来、过好日子的心……






上一篇:我市出租车乱涨价成顽疾 网友评论称或有养寇自保现象
下一篇:三轮摩托坠入东江 3人死亡3人失踪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