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环路临江段无限速几成“夺命路”
事故多发的东环路临江路口。
同一路段一周夺两命
7 点30 分了,丽梅怎么还没回来?3 月7 日晚,听到外面又响起了救护车的嘶鸣声,温强华看了看墙上的时钟。往常,在高新区制衣厂做工的妻子7 点下班,骑自行车20 分钟就能到临江墟镇的家了。
他拨通了妻子的电话,无人接听,一丝不详的预感从心头掠过。外面,天已经黑了,下着大雨,温强华决定出门看看。这时,从高新区回来的侄子告诉他,临江路口又发生车祸了,伤者已经被送走了,现场的自行车很像婶婶的。
温强华慌了,急忙往现场去。这时,他多么希望那辆自行车不是自家的啊。但没过多久,温强华就接到高新区同济医院的电话。妻子出事了,正在抢救。
事发地点位于东环路东江大桥临江路口。温强华后来得知,当晚7 点10 分的时候,就要到家的妻子,被后面飞速而来的摩托车撞倒,他听到的嘶鸣车声正是抢救他妻子的救护车发出的。
经过5 天5 夜的抢救,40 岁的甘丽梅因头部伤势过重而离世,留下两个还在读小学的孩子。昨日,温强华似乎还没有从变故中回过神来,说话很慢。他说,肇事者自己也受了伤,拿出的钱还不够给医院,以后一个人要带两个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过。
同一地点,一个星期前的3 月 1 日,镇上54 岁的居民黄运义也遭遇不测。当晚10 点多,他正准备接在马路对面亲戚家玩的老婆回家,一辆小轿车将他撞倒,拖行了数百米,直到临江酒楼附近才停下。
“现场太惨了,人被撞成了三截。”临江酒楼的老板利某告诉记者。黄运义当场死亡,激动的家属当时就将肇事车上的人打了一顿。有村民说,光是把遗体拼好,就花了不少钱。“这段路经常出事。”利老板告诉记者,除了这两单死人的车祸,年后还发生了4 次小的事故。
没有限速的“高速公路”
上述两宗事故发生后,黄运义以前的邻居邓小姐在网上发帖感叹,东环路上临江的老百姓提心吊胆过日子。邓小姐说,她在市区上班,每天都要从东环路走,这条路在紫金境内除了临江工业园有几盏路灯外,一路上没有什么减速带、路灯。单向行驶的3 车道,又宽又直的公路上,过往的车辆飞奔,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
前日傍晚,记者驱车实地感受了一下这一路段的交通。从胜利大桥驶入东环路,双向六车道的路面,车流量并不大,记者以时速60 公里行驶时,同向行驶的车辆速度明显快很多,一分钟内超车的就有五辆小车、两辆货车。记者提速跟住一辆小货车,车速显示已经达到每小时80 公里。过了澄岭村路口,路边散落的居民楼和村庄明显多了,但过往车辆速度仍然很快。一路驶去,记者发现东环路上共有3 个红绿灯,道路指示牌比较详细,但没有看到任何道路限速标志,也没有看到交通安全提醒标志。
晚上7 点05 分,记者从粤赣高速公路城南出口返回市区。此时,天色已经暗下来,东江大桥上的路灯已开启,但通过大桥后,道路两旁并没有路灯,这时记者的视线受到了干扰,车速降到50 公里/小时,但记者发现其他车辆并没有降速行驶。在临江路口,记者停车实地观察发现,10 分钟内有25 辆车以每小时约100 公里的速度快速通过,而这一路段紧临临江墟镇,不时有居民从路边经过或从路面穿过。
何日告别“夺命路”
“那段路晚上太黑了,要是有路灯,可能不会出这么多事。”东环路临江段附近的居民这样告诉记者,很多事故都是发生在晚上,车子速度太快,稍微看不清就容易出事。
紫金交警高望中队的民警说,不少上东环路的车刚下粤赣高速,司机一时间还没从高速行驶的兴奋中缓过神来,特别是在夜间,东江大桥上灯火通明,但下了桥的临江路口却没有路灯,的确很容易出事。此外,附近居民交通意识淡薄,摩托车乱窜等也被认为是事故多发的原因。
据了解,高望中队每年都要对辖区内的路段进行隐患排查,东环路临江段共有5 处危险路段,要么是路口,要么是居住密集路段。那么,这么危险的路段,为什么没有采取限速措施呢?
据村民介绍,这条路自建成以来,道路安全设施就一直没有完善,特别是临江境内,有些地方路口设置也不太合理。记者了解到,交警部门排查的隐患每年都上报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道路安全设施并没有得到完善。对此,临江的居民说,可能是政府缺少资金。高望中队的交警说,类似东环路这样的省级公路的路段,限速应该在60 公里以下,但加装限速措施和红绿灯不是交警一个部门说了算的,要政府部门投入才行。
今年1 月21 日,紫金县在东环路澄岭村路口安装的红绿灯正式投入使用。该红绿灯是由县人大代表利耀贤等提出了“关于要求设置市东环路临江段交通安全标志牌”的建议后,引起了紫金县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把该建议交给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办理,最终落实的。紫金交警表示,效果非常明显,以往事故频发的该路口至今未发生一起事故。
本报记者 张安定 朱许龙
更多信息详见河源民生论坛: 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35057&highlight=%BD%BB%CD%A8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