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山郊野公园近期试开放
梧桐山郊野公园入口大门效果图。
山顶景观平台效果图。
水泥台阶铺到山顶。胡青松陈双焱摄
施工方请来广西百色的骡马队运石料上山。胡青松陈双焱摄
4 月26 日上午,细雨霏霏,雨雾中的梧桐山,不仅更显青翠,还有了一种云山雾渺的朦胧美。
靠近和平村吉潭新村的山脚下,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雨水中略显清冷的村庄的宁静,几台挖机、铲车正在忙碌地平整土地——这里是梧桐山郊野公园的施工现场。
2008 年,市政府提出了以“一湖两江三园四山五城”为重点的城市建设目标,梧桐山为“四山(即笔架山、桂山、梧桐山、越王山)”之一。今年 3 月18 日,梧桐山郊野公园正式启动建设,按照计划,它将在近期试开放。
近期建设0.6平方公里
梧桐山山峦起伏,植被丰富,景色秀美,距离市中心只有10 分钟左右车程,一直是市民较为喜爱的登山点。
按照规划,梧桐山郊野公园定位为以青山碧水、溪流湖沼为地貌特征,以亚热带森林植被为植物景观特色,以冬暖夏凉为季相特征,以客家文化、乡土文化、消夏避暑、野趣游览、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省市级复合型城市郊野公园。其规划范围东至斩坑水库以东第二道山脊线,南至河紫路,西至梧桐山山体外围线,北至斩坑村以北山体第一道分水岭,总用地面积为20.75平方公里。
该公园共有入口接待区、登山休闲区、水上娱乐区、度假别墅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度假野营区、生态保育区、重要外围环境保护带共8 个旅游分区。而近期建设范围包括入口接待区和休闲健身区,约0.6平方公里。
游览线路约4.3公里
爬山观光,路况十分重要。由于梧桐山的山间小道都是由当地村民常年上下山踩出来的,有些区域的滑石比较多,增加了爬山的安全隐患。此外,上下山是同一条路,爬山者难以从多角度领略梧桐山周边的风光。市委书记陈建华在攀登梧桐山时,也曾提出“登山不走回头路”的意见。因此,登山阶道就成了近期建设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该公园的登山路线为避免原路返回,采用环状形式。上山线路长度约为1200 米,登高线路长度约为550 米,下山线路长度约为 2000 米,整条游览线路约为4.3 公里,需要游览时间约为1.5 小时。按照该路线,市民如果由南至北攀爬梧桐山,可依次到达入口广场、望妃厅、连心亭、望远台、梧桐尖等,然后再从连心亭经下山回廊下山。
据源南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刘文星介绍,目前,整条路线的简易登山道已完成,其中上山线路和登高线路都已经完成了水泥石阶的建设。试开放结束后,将继续建设下山线路的水泥石阶。
此外,在整个游览路线上将设置休闲座椅、亭、廊等供登山者休息,并配置照明设施、指示系统、厕所、垃圾桶、小卖部等配套设施。
宽敞的停车场目前已基本推平。胡青松陈双焱摄
4个观景平台高山揽胜
登临梧桐山顶,极目远眺,四野平阔。有村民介绍说,在山顶,向北可以看见斩坑水库和更远的河职院等地,向西南可俯瞰整个老城区和高新区,从西北望则可以窥见新丰江大坝的壮美。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市民更好地观景,梧桐山郊野公园将根据地形特点建设4 处观景平台。其中,第一处观景平台建设在半山腰一处石头山;第二处分岔路口观景平台(即连心亭)将在海拔约260 米的山腰处修建,市民可以在此处选择继续登山或者下山;第三处建在梧桐山的山顶,此处海拔约335 米,在西面鸟瞰可将市区全景尽收眼底。此外,还将在市民下山路线上修建一处休息长廊,计划种植竹林和一些花卉,供市民下山观赏。
刘文星说,修建这4 个观景平台的材料已经运送上山,近日就将动工。
此外,按照规划,公园的登山入口广场位于靠近源南镇和平村村委会旁边的山脚下,其总用地面积为 13000 平方米,其中农家乐用地3000 平方米,生态绿化停车场用地约 10000 平方米,可停300 多辆车。目前,停车场正在平整土地,计划5 月1 日前完工。
山路蜿蜒而上,到达山顶,可一览市区全貌。胡青松陈双焱摄
公园入口将设农家乐
梧桐山郊野公园的建成,将为市民提供一个健身、娱乐、游玩、休闲的好去处。对此,公园附近的居民纷纷拍手称赞,期待公园早日建成。
和平村吉潭新村的邱富源从12 岁开始就上梧桐山砍柴。他说,梧桐山上多荒林,只有山脚一带才种了些果树,给大家创造的经济价值一直不高,但因为山势低缓连绵,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就有人来这里登山,最高峰时,每天有近200人。
“我们这里没有大的广场,也没有好的休闲场所,这个公园建成后,大家就都有了一个登山游玩的好地方了。”他说。
更重要的是,按照计划,公园入口广场处将规划建设农家乐,这对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增加收入的好机会。邱富源说,梧桐山郊野公园建成后,来登山游玩的市民会越来越多,聚人就是聚财,公园将对村里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本报记者 蒋安春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