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环路“寂寞”河源大道拥堵市区小江桥上摆起车龙
北行的红灯亮时,一些车辆不得不停在了小江桥上。本报记者 陈仕平 摄
近年来,河源大道和粤赣高速承受着较大的交通压力。但是,作为我市建设等级最高的城市公路 ——东环路,由于一些关键交通节点缺少道路标识牌(本报4 月29 日 A3 版报道)等问题,其车流量却增长缓慢。
目前,过境市区的车辆有3 条通道可以选择:河源大道、粤赣高速和东环路。但河源大道每日的车流量约为东环路的8 倍多。如何引导车流进入东环路,从而缓解河源大道的交通压力,是值得有关部门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东环路分流作用有限
2003 年秋,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市委、市政府斥资4.1 亿元启动了东环路的建设,希望其能承担分流河源大道车流的重任。
按照预期,东环路建成后,可分流河源大道50%以上的车流,迅速缓解近年来车流量剧增的压力。但是,2005 年东环路通车后,由于缺少道路标识牌等问题,其分流作用远没有达到预期。
记者从市公路局了解到,2005 年,东环路每日的平均车流量为 6267 辆,河源大道为28080 辆(不含摩托车通行),东环路的车流量仅约河源大道的22.3%;2006 年和 2007 年,这个数值分别为25.8%和 21.6%。虽然自2005 年以来,东环路的日车流量都逐年递增,但由于近年来到我市的客商、游客也相应增多,因此,它对河源大道的分流作用并没有增强,仅达25%左右。
河源大道重荷未解
东环路的分流作用未能达到预期,河源大道也就难以“减负”,其交通拥堵的状况也得不到根本改善。
4 月30 日下午6 时许,记者在小江桥附近看到,南来北往的车辆在河源大道上形成车龙,至小江桥北桥头十字路口时,车龙爬行的速度明显变缓。这个十字路口是连接新老城区的主要交通节点。 2007 年河源大道改造时,为拓宽路面,舒缓交通,有关部门拆除了路口的东埔圆盘,改用平交、灯控的办法控制人车通行。
但是,“灯控”却给小江桥增加了负担,带来了新的问题。
记者看到, 北行的红灯亮时,由老城过新市区的车流开始停滞,由于路口就在桥头附近,一些车辆不得不停在小江桥上,排成了长长的一队。“上下班时间和节假日时,这个路口会比较堵,红灯一亮,车子自然就停桥上了。”桥北一家商铺的老板说,自从路口装上了红绿灯后,这样的现象就司空见惯了。
“ 车子摆上了小江桥,合法吗?”“会不会对桥造成损坏?”对此,一些市民怀有疑问。
河源大道亟需“减负”
“应该会对桥梁有影响,因为桥体本身载重量有限,如果堵车或停放车辆过多,会增加桥梁负荷。” 市公路局有关人员说。事实上,《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也规定,“桥梁、陡坡、隧道以及距离上述地点50 米以内的路段,不得停车”。
其实,市民关注的如何为小江桥“减负”的问题,其根本就是怎样为河源大道“减负”。这其中,完善建设细节,真正发挥东环路的分流作用,应该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报记者 蒋安春
上一篇:8少年涉嫌持刀抢劫 在小餐馆吃霸王餐后被警方抓获
下一篇:河源市民呼唤大型游乐场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