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称南宁郑州别称均为绿城 不宜将槎城改为绿城
阅读提示
鉴于河源有“青山绿湖碧水城”之称,有人致信市委书记陈建华建议将河源的别称“槎城”改为 “绿城”。陈书记在来信中批示: “可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供讨论。”建议被贴至我市各大论坛后,先后被 1 万多名网友关注。多数网友认为“槎城”上承历史,下启万方,是一段长久沉淀下来的文化意味,不应随意篡改,否则,可能丢失城市文化积淀。
“河源市是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地方,先祖之所以叫河源因为他是三江的相汇处,为什么叫槎城我虽然不知道,但先祖给他起这个名肯定都有他们的用意。历史久远的名字,是神圣的是不可以改的。” 5 月5 日,不少网友发表言论,反对给河源改名。事实上,给河源改名的讨论已持续多时。
冷春玲/制图
网民建议河源换“名片”
据河源县志记载,清乾隆七年(1752 年)5 月,知县陈张翼与绅士乡议,改东门城楼,创建下城西门为鼓楼,并建下城东门,城楼改名东门,修筑上城东门至下城鼓楼道路、桥梁、堤岸,双城一气贯通。以上城为堂粤,下城为门户,两城并治,统称为“槎城”。
“槎城”一名由来,各家有多种说法。一说:因东江与新丰江在城东北侧汇流,形成“丫”字形江流,故本地人称之为“丫江”,“丫”与 “槎”同音,又称槎江,城便随之唤为槎城。“槎”者,“筏”也。因而有此一说:因河源建在新丰江三面环水处,像一支竹筏,因而槎城是 “水中城”的别称。又有一说:因两江上竹筏纵横,故称河源城为 “槎城”。
“槎城”之名,业已叫了二百多年,从未变更。但在河源从商的黄天朗认为,“槎城”只是对原河源县老县城的形象比喻。河源在发展, 1988 年河源撤县建市后,统管五县一区,城市面积已扩至15478 平方公里,“槎城”此一别称,已不能代表日新月异的河源市。且“槎” 字,属于冷僻字,一般文化程度的人,对此字不认识,或不知其意,不方便河源对外的推介和交流。记者昨日在公车上、市场里及学校附近随机采访了50 位市民,仅有14 人正确地读“槎”为chá,有11 人将 “槎”念成“cuo”。
鉴于此,黄天朗特意致信市委书记陈建华建议将河源的别称“槎城”改为“绿城”。他认为,河源有 “青山绿湖碧水城”之称,青、碧、绿三字其意相近,皆为绿色也;另外,河源森林覆盖面积达70%,故宜将河源改为“绿城”。他说,将河源别称改为“绿城”,有利于河源旅游业发展;有利于河源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做出有特色的长远打算,做好“绿”字文章。
市委书记陈建华接到黄天朗的来信后,作出批示:“可在网络论坛上发表供讨论。”
信件被刊发后,有网友支持改 “槎城”为“绿城”,原因有二。一是 “绿城”象征着生机勃勃,代表健康、环保,能助推旅游业发展。二是“槎”字是生僻字,容易与搓麻将的“搓”混淆,让人误以为河源以搓麻将闻名。有网友则认为“槎城” 是河源的“历史招牌”,“绿城”则是对河源现状的描述及对河源未来的期许,老招牌不能撤,现状与未来要关注,因而可以在保留“槎城” 的基础上,给河源多加一个“绿城” 的称号,槎城绿城两者并存。
但有超过60%的网友反对改 “槎城”为“绿城”,直至昨日,仍有网友发文反对改名一事。
历史应深挖而非抛弃
“槎城”这个城名让网友“浅唱低吟”猜想到,河源曾经应是一座 “威尼斯”,是一座美丽淳朴的水乡。水乡里,人们以槎代步,因而城便唤作“槎城”。他说,河源保留了这古典文雅的别称,实在难得。与“浅唱低吟”一样,许多河源人也珍惜这能让人浮想联翩的“槎城”。
“兰畹明月”认为,槎城不宜改为“绿城”。“槎城”有历史厚重感,而绿城并无特色,“绿”的城很多,城内郁郁葱葱的昆明,也不直接称 “绿城”,而是“春城”。绿城别人已有用过(广西南宁、河南郑州的别称均为“绿城”),何必亦步亦趋? “绿城”让人感觉平淡无奇,甚至是带有点商业味的名字,不宜冠予河源。且我们已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的城市名片,并已深入人心,用不着画蛇添足。
“万绿明君”说,城之名,上承历史,下启万方,历经年,必有其理。河源人应该尊重自己的历史,要珍爱自己的历史,更要不断地挖掘和利用。随便改名,是对河源历史不负责的表现,还可能丢失了城市文化的积淀。因而,网友们希望市委市政府不只是借世客会加快城市建设和推销河源形象,还要给河源人民提供一次河源历史和文化的洗礼!
给城市改名或取外号,非政府一方所能主导。市委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说,政府会尊重广大网友的意见,即尊重河源历史,不会随意对“槎城”作改动。对此,黄天朗表示,他之所以致信市委书记,是想引起政府、媒体及市民的关注,借给城市取外号的机会,让市民多了解河源。见习记者 黄晓晴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