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新闻网由河源晚报社主办!新闻网旗下: 在线数字报 | 新少年
当前位置:河源新闻网 >> 新闻 > 社会热点 > 阅读新闻

我市“第一号”农业专业合作社改变村貌让村民成股东

核心提示

      今年7 月1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的三周年纪念日。短短几年时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今年3 月底,我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886 个,发展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合作社成员总数达4.5万人。 7 月2 日,冒着酷暑,记者来到我市“第一号”农业专业合作社 ——东源柳城牛栏岗农业(油茶)专业合作社。当地村民陈国胜正忙着给油茶树除草,汗水在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上流淌着。

荒山变成了茶树林

      2007 年8 月,牛栏岗村民“抱成一团”,组建农业合作社,以山地或资金入股,发展油茶生产。截至目前,共投入股金120 万元、流转山地3500 亩,种下油茶2000 多亩,荒山野岭变成了四季皆绿的茶树林。

      合作社所属的这2000 多亩油茶林108 户村民人人有份。陈国胜土地股11000 股,资金股5000 股,占股16000 股。“现在管护这 2000 多亩、18 万多株油茶苗,管得好不好,与自己的利益有很大关系。因为这片油茶林自己也有份儿,自己也是油茶林的股东。可以这样说,现在不仅仅是给村里打工,也是给自己打工。”陈国胜说。

      其实,在2007 年6 月,陈国胜还是深圳市的一个模具师傅,月工资4000 多元。而现在他是合作社的1500 亩油茶林的管护员,月工资1000 多元。陈国胜所看好的是合作社的前景。

“3+1”模式开全市先河

      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强做大的 “拦路虎”是资金和技术的缺乏。牛栏岗合作社也不例外。牛栏岗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可旺说,去冬在造林备耕的时节,打算继续把闲置的荒山种上油茶,却发现手中没有钱了。

      而刚建起加工厂的东源绿保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欲扩大油茶基地,解决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双方一拍即合,接着找东源县信用社寻求信贷支持,尝试推行合作社+农户+公司+银行“3+1”模式:绿保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并作担保和支付利息,由信用社提供资金给合作社和农户种植、抚育油茶;收成后,合作社把油茶果卖给公司加工,以茶果款逐年偿还本金。

      市农业局产业化科负责人介绍,发展油茶生产,从备耕、种植、抚育到开始挂果,时间需4 年,资金投入每亩要2000 元,无论是合作社还是农民,都无法承受。而实行“3+1”模式,生产资金、管理技术、原料收购、产品加工、市场销售、打造品牌等等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合作社改变了村貌

      村民陈来旺1987 年就外出惠州打工,前年回乡种油茶。他说,成立了合作社,牛栏岗照这样发展下去,凭着家中的收益,房子是有望盖起来的。

      在牛栏岗村民看来,合作社成立以来,不只是把荒山变成了具有造血功能的油茶林,也干了几件大事。牛栏岗村民小组组长陈伯良掰着指头算着,在合作社的牵头下,2008 年家家通了自来水, 2009 年,木桥换成了水泥桥,村道也变成了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

      牛栏岗农业(油茶)专业合作社发展已吸引了周边村组的注意。与他们同属石侧村的上寨、下围村组农民也积极酝酿学习牛栏岗村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来发展村集体经济。

               本报记者 张涛 通讯员 黄戈






上一篇:疲劳驾驶货车撞上栏杆后侧翻2人被困驾驶室濒临休克
下一篇:河源市首届“雅居乐”杯室内装饰设计大赛已圆满结束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更多 >>

热度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案例展示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