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一工地惊现日军炸弹
一枚相当于12 吨TNT 的威力,当年日军侵华战争投下的燃烧弹,在龙川在建的一自来水厂工地发现。为排除险情,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联动,组织民警和排爆专家将炸弹及时妥善转移并成功引爆,确保了周围近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县城20 万群众的供水安全。
水厂工地挖出炸弹
13 日上午,在龙川县海源自来水厂改建施工工地上,一名开挖掘机的师傅在挖掘土方时,挖到一个黑色圆弧形并直冒白烟的东西,经仔细察看,发现是一枚炸弹,大吃一惊的他赶紧停下工作,立即拨打了龙川县公安局110报警电话。
获悉发现有炸弹的情况后,龙川县公安局立即指派治安、隆西派出所民警和消防大队官兵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妥善处置,对现场施工人员和周围群众进行紧急疏散,并对现场周围200 米范围进行了警戒。县有关领导在指示相关职能部门全力以赴做好现场安全处置工作的同时,向省、市公安机关请求排爆专家前来支援。省、市公安机关迅速派出民警和排爆专家来到龙川县指导排爆工作。
民警冒险排除险情
当日上午,省公安厅指派排爆专家,市公安局指派治安管理支队、消防官兵、民爆组民警一行来到现场。经勘察发现,该弹长约 70 厘米,直径约20 厘米,系日军侵华时空投下的燃烧弹。由于在挖掘施工过程中挖破弹体,已经在冒烟燃烧,非常危险,随时都可能燃烧爆炸。而炸弹距离水厂蓄水池等建筑不足5米,一旦爆炸,势必危及周围近万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县城20万群众的供水安全。
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排爆专家和民警因地制宜地制订了安全可行的工作方案,决定将炸弹迅速转移至龙川县佗城镇某荒废石场内进行安全引爆。根据方案要求,消防大队官兵先用消防用水将炸弹整体冲刷出地表,然后排爆专家冒着生命危险用事先准备好的棉被、泥浆把炸弹包裹好,淋湿后小心抬上车,由交警、治安等部门民警全程警戒,运往排爆目的地。
由于正值酷暑,到达目的地后,炸弹又开始冒烟,有自爆的危险,排爆专家、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立即投入到引爆销毁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在工作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后,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炸弹被成功引爆。刁城帮 黄仕忠 李燕南 郭晨晟 邹俊贤
○ 相关链接○
抗战期间日本飞机轰炸河源、龙川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1938 年7 月开始轰炸河源地区,20 日、25 日、28 日,先后共派出七架次飞机轰炸停在河源东埔石角河边的电船和柴船、山羌水公路桥梁、盐埠巷(黄屋巷)邮政局、上城北直街西街和县政府,致使机船中弹燃烧、桥梁摧毁、房屋倒塌。
1938 年10 月中旬,日本飞机轰炸龙川大江桥、老隆师范及老隆镇等地。
1938 年11 月,日本飞机再次轰炸龙川县城、老隆等地,伤亡 20 余人。
此后,1938 年11 月5日、11 月29 日、12 月2 日,1940 年11 月 7 日,1941 年10 月,1941 年农历十二月廿四,1942 年10 月5 日,先后共出动了24 架次飞机,炸毁了龙川老隆及河源地区的民房、医院、船只等,炸死炸伤平民45 人。
仅河源县城,自1937 年至 1945 年,遭受日寇飞机54 架次轰炸,投弹253 枚,炸死120 人(其中男84 人,女36 人),炸伤116 人,炸毁房屋978 间,损失1237 亿多元国币。
河源民生论坛网友第一时间报料详见:http://bbs.hynews.org/viewthread.php?tid=53464&extra=page%3D1
上一篇:小溪风光不再
下一篇:用别的品种混搭炮制而成 我市暂未现问题“五常香米”
热点图片
- 头条新闻
- 新闻推荐
最新专题
- 酷暑时节,下水游泳戏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伤亡事件易发高发季节。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市区河湖周边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开的危险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为严防溺水事故发生,切...